榆中:玫瑰无人收购 花农失去信心
七夕节来临,眼瞅着玫瑰的销售旺季来了,但榆中县定远镇猪咀岭村花农火金玲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两个大棚里的玫瑰已含苞待放,价格上不去,好几天了也没等来一位收花的商贩,她担心这一茬的收入要“缩水”,对种玫瑰也已失去了信心。火金玲只是众多花农的一个缩影。猪咀岭村的玫瑰花特色产业从最初的兴盛逐渐走向衰落,“花经济”也已不再是花农所依赖的主要经济作物。花开花落,花兴花衰,这个自然规律在这个产业中得到了另一种诠释。
种花 造富了一个村
鼎盛期500多户人家有371座大棚,村民人均年收入达8000多元
提及兰州乃至西北市场的玫瑰花种植地,非榆中定远镇猪咀岭村莫属。自1990年开始,猪咀岭村的经济作物开始从玉米、小麦、土豆等逐渐转变为玫瑰花,之后玫瑰花成为全村人的主要经济作物,这个村也被称为兰州的玫瑰村。
“那些年,每家每户都种植玫瑰花,地多的花农大棚多,最多的有5个,地少的也有一二个大棚,玫瑰花是全村的主要经济作物。”猪咀岭村村委会文书李彦东回忆,该村玫瑰花的鼎盛时期应该是在2007年以后,村民们在兰州市农科所的技术指导下,改变了种植观念,淘汰了单一的品种,大范围种植包括“卡罗拉”“影星”“黑魔术”等品种的“超玫”,不仅销售价格高,市场需求量也大,在上海、广州、云南、北京等地拥有固定的消费市场,每一茬的订单也是纷沓而至,“这样的好光景持续了好几年,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变了,收入一年比一年好,家里殷实起来,到2010年左右,村里人陆续购买小轿车,现在几乎90%的家庭都有轿车,最低档的车也要5万元左右。”
村民火大爷种植了20年的玫瑰花,“家里盖房,两个儿子娶媳妇,现在孙子上大学,全靠玫瑰花。”火大爷说,全村玫瑰花种植鼎盛的时候,500多户人家,拥有261座日光高温塑料大棚和110座高架大棚,一进村,就可以闻到四处弥漫的花香。
玫瑰种植让猪咀岭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不断增长,到2014年达到了8000多元。
花经济自去年开始衰退
一扎玫瑰花卖价从40元降到20多元,收获季花农竟去打临工
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由萌芽到兴盛再衰落的过程,猪咀岭的玫瑰花种植同样经历了这一个过程。花农火金玲的一个记事本上记载了这一切。
火金玲告诉记者,自己种植了十多年的玫瑰花,也养成了记事的习惯。记得最清楚的是,在2010年,玫瑰花供不应求,特别到了2月14日情人节和七夕节,全国各地的花商纷纷聚集猪咀岭收花,每家的大棚都被提前预定,价格有时高得让人不敢想象,“我的本子上每天都会记下当天的销售额,有时一天出花的量都在1000元,一个大棚一茬下来,可以卖到四五万元,两个棚收入就在8万~10万元。”
提及往昔,火金玲的眼神中还有一丝留恋,现在玫瑰经常卖不动,记事也再没心思了。“你看看,花都要开败了,还是等不到收花人。”8月13日,距离七夕节仅有几天时间,记者来到火金玲种植的大棚前,她正在打理即将开放的玫瑰花,一直向记者询问有没有碰到收花人,“从去年,玫瑰花经济就不好了,两个大棚一年四茬下来,收入也就是5万元左右,但种植成本在不断上涨,还真不如不种了。”
李彦东同样告诉记者,从2013年以后,玫瑰花已经不再是猪咀岭村村民的主要经济作物了,有些大棚少的家庭到夏天任由花自然开放都不去收,“收花不如出去打临工,一天收入也有200元呢。”记者在猪咀岭村也看到,有些大棚没有棚顶,玫瑰花肆意开放,棚里面野草丛生。
火金玲说,最好的时候,一扎玫瑰花可以卖到40元,而去年已经下降到20多元,今年的价格还不知道,收入一年不如一年。
多重因素致花农纷纷转型
不更新换代、花品质下降,品种单一,失去市场竞争力
虽然猪咀岭村的玫瑰花经济每况愈下的,但在七夕节前夕,兰州市场的玫瑰价格还是不断飙升。
昨日,记者从芳草园等花店了解到,平时卖3~5元的玫瑰花,已经涨到6~10元,多数花店销售的是云南或者厄瓜多尔的进口玫瑰,而兰州榆中本地的花市场上很少。
“随着花品质的下降,榆中花在全国花市的占比只有几万分之一,实在没有市场竞争力。”李彦东说,品质下降、品种单一,也是猪咀岭玫瑰花经济走下坡路的症结,现在种植大棚的家庭已减少到70多户,大棚数量也只有100座左右。
榆中县农业局经作科科长腾辉也称,多年的连续种植,玫瑰花品质下降,花农很少去更新换代,而市场需求下降,情人节以及七夕节这些节日的消费意愿下降,多重因素导致很多花农种植开始纷纷转型,玫瑰花已经不再是猪咀岭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了,成了附带性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