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草原生态 >

打造有深度的风景 ——三峡人家风景区“旅游+非遗”发展路径探析

时间:2021-08-16 15:35:54 | 来源:三峡日报

打造有深度的风景 ——三峡人家风景区“旅游+非遗”发展路径探析

宜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19项、省级52项、市级109项、县级365项,国家级项目数量位列全省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7人、省级110人、市级543人、县级1901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省级2个、市级28个。近年来,宜昌各地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通过“非遗+文化”“非遗+旅游”“非遗+体育”的形式,让非遗文化从书本上走出来,从墙壁上走下来,融入广大群众的经济生活之中,使古老传统的非遗文化真正“活”了起来。
今起,本报联手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让非遗活起来》《非遗打卡地》专栏,挖掘我市各地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等方面的做法,展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工作者的风采,展示我市非遗进景区、非遗扶贫等服务宜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宣传《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推广武陵山(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长阳五峰片区创建成果等,为我市非遗“活”起来“火”起来营造更为浓厚的氛围。
青山绿水间,悠扬的五句子山歌响彻云霄;柏木帆船上,高亢的船工号子声在峡江回荡;那蜿蜒的茶盐古道哟,行一程歌一曲,南曲、满堂音、竹编等古老的技艺无不焕发着新的生机。近年来,三峡人家风景区深挖非遗内涵,做好“旅游+非遗”这篇文章,在让众多非遗项目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的同时,也赋予了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串珠成链,美美与共
让非遗项目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
“郎在高山打伞来,姐在屋里绣花鞋……”一走上巴王寨茶盐古道,高亢嘹亮的“三音歌”便响了起来。
演唱者王英菊是兴山民歌传承人,其演绎的兴山民歌(三音歌)令人不辨音高、不易歌唱,因曲调构成中有一个特定三度音程(介于大、小三度音程之间),被噱称为“钢琴缝里的音”。2006年5月,三音歌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继续前行,“三音歌”尚余音绕梁,“长阳南曲”又惊艳了时光。“梧桐叶落金风送,丹桂飘香海棠红……”三弦、二胡、扬琴、中胡等丝弦乐器,加之演唱者王贵柱略带磁性的嗓音,把“悲秋”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也让“长阳南曲”这朵“郁香的山花”在人来人往中魅力飞扬。
在夷陵版画馆,第六代传承人万宗成正在专心致志地雕刻着一株橘子树,其身后墙上挂满的作品,无不展示着这一非遗项目的魅力。
一套皮影、一方白布,灯光亮起,伴随着“咚咚锵锵”热闹的背景音乐,一个个小人儿的影子投射在白布中央,带有浓浓乡音的唱词随之而起……5月11日,在皮影馆内,鲁家班负责人鲁邦文正带领两名徒弟表演皮影戏。
夷陵楠管、三棒鼓、女书……行走巴王寨,游客会发现还有许多非遗项目点缀其中。
来到龙进溪,浩荡长江边,“峡江号子”传承人杨春善领衔演绎着峡江船工们逆流而上的生命呐喊;青山绿水间,“薅草锣鼓”传承人王新华、兴山民歌传承人万应珍声声对歌,展示着峡江地区特有的田歌习俗。
秀美的山川之中,一个个非遗项目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联其中,让其更加熠熠生辉。
建好平台,汇聚力量
让非遗项目在传承创新中活起来
如今,景区展示有9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聘请了 5名省级、5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数十名在本地颇有名气的手工艺人。
三峡人家艺术团团长林猛认为,景区要为非遗传承人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及无微不至的关怀关爱,让他们能在此安居乐业。为了充分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2019年11月5日,三峡人家非遗及手工艺人工作小组成立,省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等职务。此后,三峡人家又组织召开了两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非遗传承工作。
同时,还要不断充实人才队伍,培养后备人才。“我们要求所有的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都要带徒弟,每带一个徒弟经公司考核合格奖励300至500元,我们也鼓励艺术团年轻人主动学习非遗项目,考核合格后也有相应的奖励。”林猛介绍。
今年25岁的鲁佳俊,师从鲁邦文。“以前我觉得皮影戏没什么意思,看又看不懂,听又听不懂。在家人的反复坚持下,我才开始学。四年过去了,我越来越感受到皮影戏的魅力。”如今,鲁佳俊已经熟练掌握了演绎皮影戏的各种技能,一把好嗓子更是让众人称赞。
有了接班人,还需不断地改进、尝试,让非遗项目活起来。“在长阳南曲这个项目上,我们曾经尝试在保持南曲本身特色外,加入了四名青年声乐演员,让她们相对年轻化的声音与南曲艺人低沉的嗓音相碰撞产生火花。”林猛说。
去年以来,三峡人家又开始了新一轮针对非遗项目的提档升级工作。“搭建好平台,汇集起大家共同的力量,才能让非遗真正活下来,活起来,传下去。”林猛认为。
深挖富矿,适度创新
让非遗项目为景区提档升级赋能
为何愿意花大力气打造“旅游+非遗”?三峡人家风景区负责人李虹说,景区除自身独特的山水风光及做好旅游服务外,最独特的魅力就是文化内涵,而要延伸文化内涵,必须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这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则是非遗文化。
早在2005年,三峡人家便开始引入非遗项目。 经过多年打造,景区非遗魅力已逐渐展现。李虹说:“通过文字介绍、器具实物布景、传承人现场展示等方式,同时在非遗歌舞类、技艺类项目中增加游客参与性及互动性,景区的人气逐年增加。”
更让人备受鼓舞的是,2011年,三峡人家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授牌,这也正是其自然山水与地域文化巧妙结合使然。
景区在“旅游+非遗”蝶变的同时,也为周边村民就业及乡村发展贡献着力量。陈国义是夷陵区三斗坪镇石牌村村民,8年前,因眼睛受伤、妻子患癌等原因导致家庭贫困,后经村委会推荐来到景区,成为景区专司木工手艺的匠人,在这里工作,陈国义相当满意,因为不仅收入得到保障,还能就近照顾家庭。据统计,景区仅非遗项目就带动当地50余人就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