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推贵州油茶提质增效
“一亩油茶百斤油,百亩油茶万斤油,又讨老婆又盖楼。”一首贵州老百姓广为流传的民谣,唱出了油茶产业在山区脱贫攻坚当中的重要作用。
贵州是我国油茶产出大省,省内的玉屏、望谟、册亨、天柱等地方有着“中国油茶之乡”的称号,自“六五”计划以来,贵州就开展了油茶的育种、栽培及加工研究,助推了油茶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我省油茶的研究不够系统、深入,种苗繁育等技术瓶颈突出,难以支撑产业持续发展。
“破解制约油茶产业发展难题,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增强富民增收作用有效发挥,是油茶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扬说,为此,省林科院等单位对“贵州山地油茶良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创新成果。
首次系统开展了贵州油茶遗传资源调查与编目——
项目首次完成了我省油茶物种、农家品种、省级以上审(认)定良种以及新育成或发现的遗传资源的全面调查,系统掌握了资源的特性、数量、分布、开发利用情况,并建立了油茶遗传资源信息数据库。
完成迄今最大规模的贵州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并开展种质创新——
在贵州全境开展了大规模的油茶种质资源调查。筛选出具有产业发展价值的小果油茶、望谟红球、威宁短柱茶、西南红山茶等优良物种类型4个。营建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圃5个,收集种质资源675份,构建了贵州油茶种质资源数据库,并创制了一批杂交新种质。
选育良种13个,解决了我省缺乏油茶良种的瓶颈问题——
建立育种资源基因库,开展品种区域化测试,选育出黔玉1号、黔玉2号、黔碧1号、黔碧2号、望油1号、黎平2号、黎平3号、黎平4号、黎平7号、黔油1号、黔油2号、黔油3号、黔油4号等13个贵州油茶优良品种,获省级认定,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我省油茶良种缺乏的问题。
创新集成了具有贵州特点的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项目研发出适宜贵州各油茶主产区生态环境条件的林分合理密度与结构,确定油茶林适时抚育施肥、树体控制、高效经营方式和手段等低产林改造技术。提出了威宁短柱茶“林地清理+调整林相+垦复深挖+施肥+修枝整形”的改造措施组合,通过2年的改造,产量比对照提高了3倍多,每公顷产油可达237.5公斤,增产效果显著。
突破了油茶优质苗木快繁技术——
在采穗圃经营技术研发中,将环剥、矮化等技术用于油茶采穗圃营建,有效促进嫁接芽的萌发和抽枝生长。形成一套具有本地特色的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技术,一年生嫁接苗出圃率从原来的20%提高到60%。此外,建立了规模化苗木繁育中心400亩,有效地保障了全省油茶产业发展对苗木的需求。
研发了一套适宜贵州山地的油茶丰产栽培技术——
项目提出了山地丰产栽培、农林复合经营、高效集约栽培等3种模式,现场测产显示,3种模式试验地茶油单产分别达31.13公斤/亩、24.1公斤/亩和30.4公斤/亩,超过国家标准。此外,选用花生、豆类、绿肥等农作物或药材进行间作套种对比试验,找出适宜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林地利用率及经济效益。项目共营建油茶农林复合经营、高效集约栽培等模式试验示范林1440亩,辐射带动面上58万亩油茶的发展。
制定发布地方标准5项——
包括油茶采穗圃建设与管理技术、油茶种质资源圃建设技术规程、油茶苗木培育技术与质量标准、油茶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和油茶实生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
“通过项目试验示范林的带动,贵州油茶产业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原来并不是中心产区或重点产区的区域,发展油茶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和提高。”罗扬告诉记者,油茶是我省重要的特色林业产业,省林科院还将进一步推广研究成果,让科学技术来源于一线、又服务于生产一线,结合试验示范点的建设,积极支撑服务贵州油茶产业发展各种项目,助推全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胡鸿韬记者方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