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保护吉林“粮仓”
中国绿色时报8月6日报道(记者 赵冷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一天三遍风沙土,今天不刮明天补。”“一进洮南府,先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夜里接着补。” ……这曾是流传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的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艰辛。
如今,经过40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和20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的实施,特别是《吉林省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实施以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极大改善,沙地变绿洲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位于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地处科尔沁沙地东缘的双辽市,现在林成网、田成方,数万亩防风固沙林带,数百公里护路、护岸林,形成了“南成一片、北连一线”的整体格局,庇护着万顷良田。截至2019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5.8%。昔日的流动沙丘、漫天风沙已成为历史,林茂、草丰、田肥的喜人景象尽现眼前。
今年是吉林省实施“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和“吉林省防沙治沙规划”的收官之年。10年来,吉林省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依托,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封原育草,西部地区初步建成了大型防护林体系,持续保持绿进沙退进攻趋势。目前,已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398万亩,超额完成了规划治理任务,阶段性成效显著。
近期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表明,吉林省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大于自然沙化面积,昔日“沙进人退”正在向“人进沙退”逆转。中西部广袤挺拔的农田防护林使万顷良田得到有效庇护,确保了农业的稳产增收。“没有中西部的林业就没有中西部的农业”已成为全省的广泛共识。同时,大规模沙化治理工程的实施,改善了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带动了依托于林地的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了惠民增收,活跃区域经济,美化人居环境,推动了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
多年来,吉林省林草人在与风沙斗争中取得了宝贵的防沙治沙经验:
科学规划,突出区域重点。西部地区以沙化土地治理为主攻方向,中部地区以完善农田防护体系建设为核心,同时,积极推进“身边增绿”,开展创建绿化美化示范村屯活动,辐射带动农村绿化。
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生态建设。把治沙造林与其他林业重点工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发挥三北工程的主体作用,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和造林补贴试点,稳步开展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大力实施清收还林行动,不断深化绿化美化村屯活动。
落实责任,加大行政推力。完善防沙治沙责任机制和督查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和目标,层层签订责任书,加强督促检查,确保防沙治沙工作扎实开展。
加强管理,确保治沙造林质量。树立质量为先的理念,制定完善各项制度和措施,从地块选择到苗木准备、栽植技术、抚育管护等环节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防沙治沙取得实效。
依靠科技,提高治沙造林成效。把科技贯穿于防沙治沙全过程,科学设计施工,大力推广应用实用技术,建立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带动整个防沙治沙工作。
活化机制,增加内生动力。注重调查研究,特别是在防沙治沙的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从发展生态和经济兼用树种造林入手,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这正是:数年“愚公”筑绿屏,风消沙退粮万顷。千锹万植虽辛苦,绿压狂沙始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