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林草新闻 >

申遗成功的大运河不是“唐生肉”【评论】

时间:2021-11-04 18:36:05 | 来源:红网

申遗成功的大运河不是“唐生肉”【评论】

近日,我国的大运河和丝绸之路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也有人担心,“世界遗产”的名头未必都是好事,因为有的地方直接算的就是“经济账”而非“保护账”。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3.7%的受访者担心一些地方可能将世界遗产当作摇钱树,导致破坏性开发。(7月3日《中国青年报》)

笔者也有这种担心。笔者从小在京杭大运河边长大,对于自己曾经游泳嬉戏过的河流能够申遗成功颇感骄傲。但与此同时,在近日的地方论坛上,我经常看到诸如“大运河会不会被过度开发”、“沿河景区会不会涨门票”等担心和疑问。

其实,这种担心似乎已成一种公众共识,每次某地在“申遗”成功之后,公众在高兴之余,都不免提出以上疑问。虽然说“申遗”并不意味着对遗产光保护不利用,但这些年,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功利化导向,在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上本末倒置的情况并不少见。除了拿“申遗”为开发旅游做幌子,为景区涨门票作铺垫,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在“申遗”成功之后,因景区过度开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遭到破坏被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黄牌”警告的乱象。

目前,伴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沿河城市能让人明显能感受到一种开发冲动,各种以“大运河”为名号的旅游宣传活动正在升温。近日,无锡市宣布,总投资达100多亿元的京杭大运河无锡段运河古城项目启动;聊城计划在未来3年时间内,投资16亿元打造“运河文化古镇”;徐州市的新沂窑湾古镇历史街区项目,淮北市的“隋唐运河古镇”也在规划和实施之中。

资料显示,大运河于2006年开始申遗,8年间,从地方到国家至少已经投入了100亿元的申遗资金。申遗成功后,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以此做自我宣传,做旅游开发,想方设法捞回本钱,而是首先应考虑如何将大运河上升到人类文化遗产的高度,进行保护与传承。更何况,与其他历史遗存不同,大运河至今仍是现代生活中一直在被利用的河流,开发不好,不仅会损失其功能、有损效益,也会对运河环境与资源造成破坏。

事实上,在大运河申遗的这段时间,沿运城市普遍加强了对运河的开发建设,比较常见的大都是打造水利风景区,或者是圈地造古城。但《齐鲁晚报》的近期的一项调研显示:上述景区因为市场定位不清以及相互模仿拷贝等问题,大都门前冷落,有的甚至连周末也不开门,只接待专业的参观考察团。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值得警醒。

不仅如此,大运河申遗关涉到流域8个省市、30多个城市,管理部门包括文保、旅游、水利、林业、航运、国土、城管等等,大运河的日常管理不仅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而且各部门之间也存在“九龙治水”问题。大运河申遗成功后,难免出现各地、各行业争打大运河品牌的情形。这不仅会造成各种文化乱象,也会对大运河造成新的破坏。对此,有专家担心:各地、各部门不能将大运河当成唐僧肉任意索取,若每人都想吃一口,却不知维护大运河品牌,就与我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