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市:咬定青山不放 绿染山川富民
退耕还林效益初显。图为松桃自治县长兴镇里屋村退耕杨树基地。杨灵芝摄
铜仁最美的是那一抹绿色。
1468万亩森林、54.37%的森林覆盖率为铜仁增添了无限魅力。
近年来,铜仁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机遇,紧紧围绕“两区一走廊”产业体系,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扣森林覆盖率到2020年提高到62%的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林农增收为目的,确立“生态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大力实施林业工程,培育森林资源,加快发展油茶、茶叶、核桃、竹、中药材五大生态产业,切实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三个同步增长,为推进铜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生态支撑,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树生态意识编织绿色生态“屏障”
铜仁市围绕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努力编织绿色生态屏障。
2000年前后,国家相继启动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铜仁市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开展造林绿化工作,荒山造林、采伐和火烧迹地更新造林以及城镇绿化、城郊绿化,都收到了明显成效。2000年来,全市完成荒山造林、城镇绿化、城郊绿化造林面积579.6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荒山造林荒山荒地造林146.2万亩,天保工程飞播造林19.81万亩、人工造林26.73万亩,石漠化人工造林19.4万亩,其它工程造林367.54万亩。
在“退”字上下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耕地造林96万亩。退耕还林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近10个百分点。石漠化治理使项目区内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3.9个百分点,减少水土流失7.8万吨。
在“封”字里出成效。全市完成封山育林289.9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封山育林15.4万亩,天保工程封山育林163.3万亩,石漠化植被恢复封山育林44.2万亩,其它工程67.05万亩。745.1万亩公益林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实现了全市林业工作重心从以生产木材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喜转变。
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工程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211.85万亩,完成中央投资共计28394万元。年管护森林面积1019万亩,涉及全市10个区县169个乡(镇、办事处),每年聘请护林员2143人以上。二期建设总投资为9.84亿元,与工程一期相比投资增长了近四倍。
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以“桃源铜仁·绿色家园”为载体,积极开展义务植树和四旁植树活动,仅2012年就完成义务植树350万株,四旁植树415万株,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
强森林管护守护生态安全“水缸”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建好长江上游水源屏障。铜仁市全面推行采伐公示杜绝乱砍滥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加强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寄存害防治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为了加强森林管护,实施“选好一批人”,选择热爱林业事业、责任心强、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员担任护林员;“划好一片山”,划定管护责任区,明确管护小班面积,实行森林资源承包责任制;“形成一个网”,形成了“林场—管护站—专职护林员”健全护林网络。
严格按照各级防火指挥部的安排部署,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扎实推进森林防火工作。据统计,2008年来全市共发生森林火灾467起,查处457起。实现森林火灾发生起数、过火面积、过火有林地面积和受害率连续6年下降。
通过严格贯彻落实以“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种苗产地检疫率”为主要内容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有效提高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整体管理水平,森林病虫害防治“四率”全面达标。近年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年均31万亩,成灾面积仅730亩,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1.2%以上,成灾率仅0.0061‰,测报准确率97%,产地检疫率100%。
兴林业产业培育兴林富民“金矿”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铜仁是典型的农业型山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希望在山,潜力在林”。
2010年,碧江区和平乡稿坪村村民杨胜兵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改行发展油茶产业,种植油茶400余亩。市林业局还为其提供优质苗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其栽种、施肥、管护,搞好跟踪服务。
“油茶产业让荒山变‘金矿’。”杨胜兵牵头成立了和平乡油茶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共同发展油茶产业,带领村民造林3000亩。今年,他的油茶林预计产值可达40余万元。
近年来,铜仁市立足于林业特色资源优势,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兴林富民理念融入特色产业发展之中,渐渐托起林业振兴、农民致富新的希望,走出一条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目标。目前,铜仁正快速推进油茶、竹子等为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发展,林下经济也得到较快发展。
铜仁有500多年的油茶栽培史,玉屏、碧江、万山、松桃、江口、石阡等县都有大量油茶,而玉屏自治县油茶分布面积最大、产量最多,是全国有名的“油茶之乡”。
为了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铜仁规划到2016年全市将建成100万亩油茶基地,并成立市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办公室指导全市林业产业发展。
发展油茶产业,种苗需先行。2009年来,铜仁引进湘林、长林、赣林系列等20多个优良品种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申请国家项目资金423万元建立了玉屏、松桃2个油茶良种繁育基地近千亩。建成采穗圃366.6亩、种质资源收集区40亩、繁育区70亩。现有碧江区苗木生产中心等10家油茶定点育苗生产单位,年可年生产油茶苗木700万株,完全满足油茶产业造林用苗。
油茶产业发展不但全面推行良种,而且全面推行良法。铜仁规定全市油茶造林必须使用2年生以上轻基质容器苗木,禁止使用裸根苗木上山造林,并对轻基质质量、容器大小、育苗容器放置间距和苗木规格等技术环节进行特别规定,苗木生产做到“四定三清楚”。2013年铜仁市在全省率先采用3年生油茶轻基质苗造林,分别在玉屏、万山、碧江、松桃、江口、石阡6个区县建立引领示范基地,让更多群众提前看到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带来的实际效果。
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纷纷加入油茶产业发展中,为油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目前,全市有茶油加工小作坊50家,有年产1万吨茶油规模的企业1家,有从事油茶基地建设的企业8家,有油茶专业合作社31个。
近3年全市完成新造油茶林32.93万亩。截至2013年末,全市油茶基地建设面积达52.62万亩,林区群众实现项目建设劳务收入2634.4万元,油茶籽产量5998.88吨,产值达1.62亿元。
同时,该市还大力发展竹子、茶叶、核桃、中药材等几大产业和林下经济。新造茶叶产业基地125.9万亩,新造核桃100.57万亩,新造竹子35.39万亩,新建中药材15万亩。
全市林下经济涉及到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旅游、林下产品加工等多个方面,形成初步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雏形。据不完全统计,铜仁市已建成林下竹荪、天麻、太子参、葛根等生态产业基地12.82万亩。江口丁正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利用竹材生产废料、杂草等在林下种植竹荪500余亩,年总产值可达1600万元,带动农户260户,户均增收可达2万元以上。
林权改革探路绿色“革命”
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是推动林业发展的根本举措,是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手段。
2008年1月,铜仁全面开展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涉及农户59.85万户,人口264.3万。
如何破解农村贷款难,发展慢的问题?如何将丰富的资源变成资产,资产变成资本?铜仁市加快林权的确权颁证,为农村林业产业大户用林权贷款,破解资金瓶颈,提供了绿色通道。
2012年8月,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在我省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石阡县成为其中的13个试点之一,也是铜仁市唯一的试点,从而为该县“唤醒”农村沉睡的资产创造了条件。
2013年3月,石阡县五德镇徐明强等15户水果专业户以林权作质押,获得了153.9万元贷款,开创了铜仁市“林权”抵押贷款之先。
截至目前,全市完成集体林地确权面积1412.57万亩,确权率97.04%,发证面积1364.19万亩,占确权面积的96.58%,发放林权证62.76万本,发证户数53.85万户。基本建立起了“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流转程序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集体林业产权制度,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目标。全市集体林地流转面积17.8万亩,流转蓄积64.2万立方米,流转金额1.83亿元。
2012年,该市进一步创新思路,在省内率先开展非林地上林木确权发证。目前,完成非林地上林木确权发证31.36万亩,通过林权抵押贷款9.32万亩,贷款金额2.7亿元。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解决了林农、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发展基地、后续经营管理及加工厂房建设和设备购置等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切实盘活资源资产、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了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转变,取得了广泛、良好的社会影响。
随着森林面积、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的稳步增长,铜仁逐步呈现出“沟河路渠建林带、平原农田织林网、荒山秃岭披绿装、村庄变成小林场”的美好景象。
目前,铜仁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7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个)、7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全市获全国绿化奖章19人、绿化劳动模范6人、绿化单位2个、“百家乡”3个、“千家村”8个、“绿色小康村”2个、“绿色小康户”19户,县级铜仁市获全国绿化模范市。先后荣获贵州省林业厅造林绿化达标先进地区、贵州省造林绿化达标先进单位、全国营造林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林业局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