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森林资源 >

中国盆景艺术的审美理想

时间:2021-11-20 09:36:15 | 来源:《学海》2009年4期

中国盆景艺术的审美理想

盆景艺术虽然是一个微型世界,但它却是中国艺术的代表形式之一,中国人以盆景来美化生活,盆景是中国人艺术化人生态度的活的形式。这门艺术先后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并在日本得到突出发展,进而传到欧美诸国,今天它已经成为世界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盆景中所体现的审美趣尚反映了东方美学观念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作为独立艺术的盆景发展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中国盆景不是有艺无学的简单技艺,其中集纳了丰富的理论。研究这些理论,对丰富中国美学的研究领域也很重要。从总体上看,追求“天趣”是中国盆景艺术的根本创造原则,本文讨论几个与盆景“天趣”相关的理论问题。第一,盆景艺术的形成与“观生意”的哲学密切相关;第二,盆景艺术的以小见大,小不是对大的概括,盆景不是微缩景观;第三,古拙是中国盆景的基本美学风格,它所反映的不是病态的审美趣味,而是活泼泼的生命精神;第四,盆景的捆缚扭曲虽然有伤物性,但其总体旨趣则是为了巧夺天工,遵循的是崇尚自然而不是割裂自然的思想;第五,中国盆景艺术的魅力来自于境界的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形式美感。

盆景艺术的形成,与“观生意”的哲学密切相关

“生意”是中国盆景的灵魂。庭院里,案头间,一盆小景为清供,稍近之,清心洁虑,细玩之,荡气回肠。勃勃的生机迎面扑来,人们在不经意中领略天地的“活”意,使人感到造化原来如此奇妙,一片假山,一段枯木,几枝虬曲的干,一抹似有若无的青苔,再加几片柔嫩娇媚的细叶,就能产生如此的活力,有令人玩味不尽的机趣。

明代盆景理论家吕初泰说:“盆景清芬,庭中雅趣……萦烟笑日,烂若朱霞。吸露酣风,飘如红雨。四序含芬,荐馥一时,尽态极妍。最宜老干婆娑,疏花掩映,绿苔错缀,怪石玲珑。更苍萝碧草,袅娜蒙茸,竹栏疏篱,窈窕委宛。闲时浇灌,兴到品题。生韵生情,襟怀不恶。”①明文震亨是一位对盆景很有研究的艺术家,他说:“吴人洗根浇水竹剪修净,谓朝取叶间垂露,可以润眼,意极珍之。余谓此宜以石子铺一小庭,遍种其上,雨过青翠,自然生香。”②几根绿竹,数枚石子,经过艺术家的神手,就赋予了它生香活态。清康熙时园艺学者陈淏子的《花镜》是盆景艺术的重要著作,其中有言:“若听发干抽条,未免有碍生趣,宜修者修之,宜去者去之,庶得条达畅茂有致。”③所谓“条达畅茂”,就是儒学所说的生生之条理。

一盆清供,取来一片山林气象,招来几缕天地清芬。小小的盆盎中,有了自然的“生香活态”,有了天地的“生韵生情”,有了生生而有条理的机趣,既尽天“情”,又显天“理”。中国哲学家所说的“翳然清远、自有林下一种风流”的境界,就在小小的盆景中实现了。盆景艺术家创造的不光是眼前所看的物,一个与人无关的瞻玩对象,而是创造出一片与人的生命相关的世界。盆景就是人“生命的雕刻”,艺术家创造一片活的宇宙,是为了展现玲珑活络的心灵。

中国哲学是一种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的最高德行就是创化生命,天地间的一切都贯穿着生生不已的创造精神。盆景也受到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盆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种类形成在宋代,盆景的诸种形式到了两宋时期已经具备,盆池、盆花(如盆梅)、盆山(即山水盆景)等植物盆景和山石盆景都已进入成熟期。宋代经历了儒学的复兴,融会道禅哲学的理学和心学先后产生,而盆景艺术发展成为人们广泛喜爱的艺术形式,与这一哲学思潮密切相关。

宋代哲学家多强调“观天地生物气象”对于心性修养的重要性。宋代哲学家普遍重视盆池、盆栽和盆景艺术,因为他们把这当作“观天地气象”的手段。周敦颐“窗前草不除”,要借此“观天地生物气象”。他有《盆池》诗云:“三五小圆荷,盆容水不多。虽非大薮泽,亦有小风波。粗起江湖趣,殊无鸳鸯过。幽人兴难遏,时绕醉吟哦。”④他在盆池的“风波”中吟咏,领略天地生生的趣味。强调“万物之生意最可观”的程颢,将“观生意”落实到平时的行为之中,他的弟子张九成记载道:“明道先生书窗前有茂草覆砌,或劝之芟。明道曰:‘不可,常欲观见造物生意。’又置盆池蓄小鱼数尾,时时观之,或问其故,曰:‘欲观万物自得意。’”⑤庭草之茂,可见生机勃勃;游鱼之乐,更见心灵的自得。南宋朱熹酷爱盆景,尝做一山水盆景,置于熏炉前,山水在烟云中缥缈。他有诗道:“清窗出寸碧,倒影媚中川。云气一吞吐,湖江心渺然。”(《汲清泉奇石……因作四小诗》)宋代哲学家将盆景作为观天地生生气象的工具,对中国盆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元代以后的很长时间里,理学是一种官方哲学,它对盆景生意的关注,成为盆景艺术发展的重要思想支撑。

中国盆景作为独立艺术的确立,就是在重视“生意”的哲学氛围中产生的。盆景的制作,以突出“活泼泼”的生命精神为根本。盆景作为案头壁间之作,与人朝夕相伴。盆景不是外在山水景物的替代品,而是将世界的“绿意”引到案头,置人心间,使人窥通造化的生机。小小的盆景让人体会到无往不复的变化之理。

盆景的以小观大问题

郑孝胥有《花市》诗云:“秋后闲行不厌频,爱过花市逐闲人。买来小树连盆活,缩得孤峰入座新。坐想须弥藏芥子,何如沧海着吟身。把茅盖顶他年办,真与松篁作主宾。”陈从周将其改为“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以此来形容盆景艺术小的特点,真将盆景的神韵传达了出来。

盆景是一个微型世界,正如王十朋所说的,他是“藏参天覆地之意于盈握间”,相对于外在世界来说,盆景是以小为其特征的。元人称盆景为“些子景”,就是小景的意思。中国盆景在小中见大,正所谓“一拳石亦有曲处,一勺水亦有深处”(清画家恽南田语)。但“小”只是构成中国盆景的形式因素,并不是它追求的目的,中国盆景艺术家根本不是要创造一个小景,那种认为盆景是越小越好的观点,是违背中国盆景艺术传统的。这里存在一些理解上的误区,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辨析。

第一,盆景的概括性问题。一般认为,中国盆景是一门“具体而微”的艺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⑥。盆景的以小见大,是在咫尺中见出广袤的山林。这种凝练和概括的观点,表面看来,大体不差,但细究,又见其不然。这种观点所依循的是特殊和一般、部分和整体的思路,如一盆古梅小景,只是山林的隐喻形式,是体现山林气象的个别,或者说是表现更广大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自身并不具有完满的意义——因为使人们想到更多,所以它才有意义。这样的思路是西方典型概括的思路,并不符合中国的艺术传统。

中国艺术观念有一种当下圆满的思想,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圆”,它是圆满的,无所缺憾的,而不是一个残缺体;它是一个“全”,味味俱足,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意义世界。中国盆景艺术的当下自足的思想,正是这一观念的反映。白居易诗云:“拳石苔苍翠,尺波烟杳渺。但问有意无,勿论池大小。”⑦关键是“意”,有“意”即足矣。并不在盆池的大小。

盆景的“自足”意义还反映出:不论大与小,关键是要看对生命的安顿,自足不是说让人叹为观止,而是使人到此心安,自足说到底是心灵的慰藉。陆游《盆池》诗这样写道:“门外江涛涌雪堆,埋盆作沼亦何哉?儿曹不解渠翁意,新脱风波险处来。”⑧门外大江相临,有江涛涌雪,何必做一个小小的盆池?诗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我正是从世界的惊涛骇浪中来,尘世滚滚,到处风烟,我唯在这一席几案之间,面对小小的盆池,将我惊恐的心安顿。这就是“自足”。李渔说:“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置石岩下和木石居,故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人生活在尘世中,有各种各样的束缚,盆景家的山林之想,是要挣脱现世的束缚,胸中有超越的冲动,李渔所谓“原非得已”,借盆景来表达。“无聊之极思”,指心中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寂寞,并不是生活的不舒心、不畅快,而指心灵的超越梦想无法得到伸展,所以要磊出自己的“山林”,虽不下堂席,而座拥世界,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使得群山绵延,绿水迢递,都在目前。

盆景艺术中所说的以小见大,不是由较小的空间推展到更广阔的空间,由眼前的物想到不在眼前的物,那是简单的联想,而在于心性境界的扩大。

第二是微缩景观的问题。18到19世纪,西方人在初接触中国和日本的盆景时,常常称其为微缩景观,他们将盆景理解成这样一种艺术:将山石和树木缩小到一个可以容纳的盆子里,控制它的成长,甚至尽量选择一些矮化的植物,从而创造一种山林面貌的微型化景观。这种观点在今天的中国也比较流行。人们常常注意到盆景的“缩”的特点,盆景艺术界常说“缩地千里”、“缩龙成寸”、“缩得群峰入座青”,把大自然的美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盆子里去,从而咫尺千里,以小见大。今天我们对城市中的微缩景观倒不陌生,像深圳的世界公园和北京民族园等,都是将真实景观按比例缩小,从而使人在很短的时间里领略丰富的景色。

我们说的盆景,是一种艺术形式,是艺术家的独特创造,并不是在盆子里放上一些植物就是盆景,那是“盆栽”,还不能称为艺术作品。艺术是心灵的创造,是艺术家独特体悟的产物。一些通过矮化方式培养出的植物,放到盆子里,如人们熟悉的金橘,与真正的盆景艺术毫无关系。如我们不能在盆子里插一枝梅花活了,就是盆景了,这充其量只能称为简单的“盆梅”刘銮《五石瓠》说:“今人以盆盎间树石为玩,长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约之,或肤寸而结果实,或咫尺而蓄虫鱼,概称盆景。”这一段话被盆景界广泛征引,其实这里所说的盆景,有很多也并不能称为艺术作品。

盆景不是微缩景观,它表现的是感觉中的世界,是一种夹带着人的感情和对世界理解的艺术形式。从形式上也可看出,它不是山水的一个截面,不是一段山水,而是一个活的世界,它自身就是一个整体。好的盆景如一首诗、一幅画。中国的盆景是写意的艺术,正像杜牧《盆池》诗所说:“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小小的盆池,就是一个宇宙,是记载艺术家独特体验的天地。明人夏言《减字木兰花》(咏盆池荷花)云:“圆荷的历,一朵高花围众碧。承露团团,绝胜仙人掌上盘。孤妍绰约,未数千葩并万萼。幽意谁知,小小盆池也自宜。”⑨人们在小小的盆景中,感觉到的是心灵的怡然,这和所谓微缩景观了不相类。123下一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