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雨水利用“渗 蓄 滞 排”公园广场“下沉”蓄雨
平时就是休闲广场,下暴雨时就变身蓄水池……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随着雨水利用工程的不断推进,不少公园开始承担起蓄水功能。与湖面水系帮助河道泄洪不同,公园蓄水的目的是引流道路积水。
双桥路的杜仲公园内有一座形似八卦阵形的下沉式花园广场。广场低于地平面6米左右。最下层为广场,周围种以三层绿植。“下雨时,这个广场就是一个蓄水池”。朝阳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双桥路白鹿司段有24座道路雨水口,接入公园内方沟,雨水由此汇集进入雨水池。雨水池暗藏于公园下沉广场旁边一块微凸的绿地之下。“池内的容积2200立方米,有效调蓄容积1200立方米,布有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等,可以实现雨水的收集、利用、调蓄排放功能。”对于雨水池与下沉广场的分工,该负责人表示,单次降雨量不超过50毫米条件下,雨水全部由雨水池经沉淀过滤后提升至公园南侧的旱溪自然流走。当降雨量超过50毫米(暴雨级别),部分雨水则会溢流进入下沉广场。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下沉广场的地砖布满圆形孔洞,“这是入渗眼,下面还设有入渗沟、入渗井。日入渗能力达到2200立方米,120毫米降雨条件下可实现2天全部入渗。”
杜仲公园雨水利用工程主要解决了双桥路白鹿司段积水问题,同时还能综合利用雨水资源。据了解,本市的雨水利用工程主要有“渗、蓄、滞、排”等不同形式,形成了适用于建筑小区、大型公共场所、河湖等类型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技术体系。
相关新闻
水质监测引入第三方机构
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本市已聘请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作为第三方对本市的出厂水水质进行随机抽查。这是本市官方首次引入第三方机构抽测北京水质。
近日,市水务局与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及市自来水集团水质中心到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及田村山水厂采集了出厂水水样,两家机构将按照国标106项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检测指标对水样进行同步检测,水质检测结果将于7月底报出并进行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