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森林资源 >

我国城市生态化仍处于“初绿”阶段

时间:2021-12-01 15:35:54 | 来源:经济日报

我国城市生态化仍处于“初绿”阶段

“人的自然健康是绿色发展的首要前提,生态环境是人的自然健康的最基本保障”。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要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生态良好的城市。

我国生态城市的健康状况如何?日前,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布了《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4)》,通过每年一度的“体检”,试图为我们揭示城市的健康状态,并针对现有的雾霾等城市病开出“药方”。

生态城市有“短板”

通过使用动态评价模型对280多个大中城市进行考核评价,《绿皮书》评选出生态城市健康发展100强和特色发展50强。结果显示,2012年生态城市健康状况排名前10名的城市依次为:深圳、广州、上海、南京、大连、无锡、珠海、厦门、杭州、北京。

《绿皮书》分析2012年中国116个生态城市的健康状况发现,生态健康状况良好的城市,在生态环境、生态经济以及生态社会建设方面采取了一定的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加强环境绿化、保护水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好城市污水处理、加强生态意识教育以及普及法律法规等措施,加强生态城市的建设。”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空间格局还很不平衡,就是突出的一个表现。

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举科分析认为,虽然排名前10位的生态城市健康状况指标得分较高,但整体排名靠前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短板”,指标得分不均衡。例如,深圳市综合排名、生态环境排名和生态经济排名均位居前列,但是生态社会排名第99位;北京绿化覆盖率排名第二,但因为雾霾频发,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二。无锡、珠海、厦门、杭州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说明各城市需要统筹兼顾,在巩固突出优势时,进一步提升综合水平。“一些生态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的城市,还应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制度,探索构建生态城市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生态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生态城市建设的质量。”

破解水资源瓶颈、提升用水效率,也是摆在生态城市建设面前的一个急迫问题。《绿皮书》显示,2012年我国城市人年平均用水量为68.1吨,而德州、榆林、曲靖等城市人年平均用水量都没有超出10吨。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以德州为例,因为地表水资源短缺,客水资源不稳定,地下水资源也已经严重超采,使得德州的人年平均用水量仅为4.7吨,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是全国的十分之一。同时,城市节约用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绿皮书》显示东莞的人年均用水量高达881.7吨,成为全国最费水的城市,亟待提高用水效率。

空气质量是衡量生态城市的一个重要指标。《绿皮书》显示,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排名中,兰州、北京、乌鲁木齐、成都、天津成为垫底城市。2012年中国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的城市有厦门市、汕头市、梅州市、河源市、珠海市、安顺市、钦州市、内江市、黄山市、赣州市、宜春市、萍乡市、海口市、三亚市。2012年中国116个生态城市空气优良天数平均为341天,空气优良天数最低的为270天。

城市病“病因”何在

当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3.73%。但是同时,大范围长时间雾霾肆虐、“城市病”日益加深的严峻现实令人忧虑,由此可见我国城市的生态化仍处于“初绿”阶段。

“空气污染、居民生活饮水污染事件频发,食品药品监管不力,严重影响居民健康,也影响着社会稳定。汽车发展及其交通基础建设需要进行规范,汽车的排污已经成为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换代与服务还跟不上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城市群带圈之间,生态建设还很不平衡,生态亏损与生态盈余城市群之间差距较大,东中西部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标准需要进一步探索、总结与细化。城市内外自然带、农业带、人文带三带相衔建设还没有得到和谐发展。”《绿皮书》对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专家认为,一方面,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成就突出;另一方面,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有许多问题制约着中国城市发展质量的提升。

“像北京、天津这样的城市群,集中了3000多万城市人口,远超过当地的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交通问题、水的问题等都比较突出,同时雾霾天气和周围的污染物排放也是大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城市绿皮书》顾问陆大道说,在张家口、承德地区十几万平方公里范围之内,对生态环境有一系列的限制,保持了生态服务的基本功能,才保证了密云水库的水符合饮用标准。他认为,当前“城市病”凸显,生态环境的支撑条件是一个较大问题。

《绿皮书》总结,“一是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不协调,支撑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日益脆弱。二是城市规划短视,随意更改,城市管理粗放”,导致各种形式的“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治理城市病是“综合工程”

未来我国将处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而与之伴随的各种“城市病”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城市发展必将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上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生态城市建设是未来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绿皮书》中,刘举科、孙伟平、胡文臻等专家提出:城市病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强化制度、创新技术,并以持之以恒的决心来实现。绿色、智慧、健康、宜居的生态城市建设成为最大的民生工程。

陆大道说,我国应进入中速经济增长期,不能像过去那样将绝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追求经济增长,现在要逐步增加国家投资在完善社会服务保障能力、建设生态文明方面的比例。“到了一定的阶段,比如人均GDP在5000到1万美元的阶段,人民有更高的要求。养老、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环境,都需要国家拿出更大的投入,经济指标要相对低一些。”他认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形成我国发展的“三维空间”,才能达到最和谐的社会状态。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院院长曾刚认为,要重视跨界生态城市建设的合作。针对雾霾、环境污染等问题,各地在积极探索跨越城市的行政边界、行政管制范围的合作,但实施起来还缺乏一种长效机制。同时,生态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市场化的工具。他举例说,我国已经有7个省市启动了碳排放交易,但目前的交易量还不到10亿元人民币,而全球在2009年时碳排放交易的总规模就超过1000亿美元,现在已经接近2000亿美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在能源领域为世界作贡献的潜力还很大。

《绿皮书》中还专门对汽车问题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发展规模、数量、技术标准、排放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