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森林”下城市立体绿化的可能性
生活在北京,混凝土森林阻隔了我们和大自然的亲密联系。当人们刚刚从鲜花盛开中感受春天时,夏天好像一夜间到来了,混凝土的气息淹没了土地带来的清新。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人们能静静地享受春天,树木泛绿是最美的春讯,无限春光在花香鸟语中呈现出来。而在北京城市中心区,很少看到大片的绿色植物。带有北方城市特色的灰色楼房了无生机,花儿隐藏在屋内还没来得及搬出,春天就打一个旋儿走了。春天对北京而言很像一个匆匆过客。
在我们心里充满了如此这般感慨的时候,意大利米兰的一栋立体森林建筑引起了建筑学家的关注。这栋建筑的特色在于将每层建筑都设计成可以种植很多树木的平台,一栋楼呈现出的绿意让人心醉。楼层上的树木在带给城市清新空气之时,也供给住户更多生机与情调。
我们用不着讲更多的道理阐述绿化的意义,把公园看作是城市绿色的肺,这种看似对民众进行的形象宣传,意义没有一盆家中的花来得实在。一次行动胜过无数纲领,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更新居住理念十分重要。在四季分明的北方,我们沿袭多年的房屋设计理念只满足最基本的居住要求,而忽视了人类的其他需求。长期以来“经济、实用,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设计原则,让绿色植物难以进入楼房设计者的视野。改革开放前后,建筑本身的绿化设计一直滞后。当今天城市人口发展超出改革开放前几倍到十几倍,汽车拥堵成为首都的一大弊端,雾霾制约着市民每天自由舒畅的呼吸时,人们才开始反思建筑本身的固化设计模式带来的种种生态弊端。
高瞻远瞩的学者开始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屋顶绿化的试点,且在南方诸多城市获得巨大的成功;但对北方城市而言,屋顶绿化设计会遇到寒冷冬天的考验,南方城市建筑绿化经验照搬到北方来自然不行,加之绿化费用昂贵,这就让很多城市管理者和建筑设计者对建筑绿化望而却步。尽管有城市建筑设计者冒险进行星星点点的尝试,但并未形成燎原之势。
历史上房屋是在经济条件较差、工业发展较低的情况下建造的,而当下的情况是,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所引发的城市人口飞涨、水资源缺乏和雾霾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仅仅靠传统的治理污染模式难以奏效,这时必须让固态建筑改成动态的吞吐器,让城市不再陷入被动污染循环的怪圈,改造我们的建筑生态环境成为明智之举,而且是既必须又紧迫。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我们每家每户之所以养花种草,多是因为绿植爽心悦目,同时能给我们带来清新空气,而对一栋有绿化设计的城市建筑而言,实际上不过是我们家庭绿化感觉体验的放大而已。
城市建筑立体绿化的出路在于对城市建筑的更新和改造。对新修建的城市建筑而言,设计中要大胆实施绿化建筑理念。和绿色建筑的含义所不同的是,绿色建筑强调的是智能、环保、节能,绿化建筑虽然也可以归类其中,但更强调建筑物本身的绿化需要。新设计的建筑未必像米兰的森林建筑那样绿化到位,但通过每家的建筑绿化设计,可以让居住其中的人们感受到天然的绿色。或许是几株新竹,抑或是几棵冬青,既有四季常青树,又有随节令而开的花树,居民随时可感受季节的变化。对今天的建筑技术而言,足以支撑这些绿色植物成活和成长。这就要求我们设计者既尊重居住需求,又考虑居民的生存审美所需。
对大量的既有建筑而言,绿化建筑理念同样可以大显身手。去年被北京网民和城市管理者所诟病的屋顶花园事件,也给城市建筑的改造提供了一种参照。为什么建筑设计者们在设计楼房时没有考虑更多的绿色植物所承载的需要?倘若在众多的城市楼顶出现绿色植物完全可以改变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既有城市建筑的改造,不仅要从屋顶绿化下功夫,也要在垂直种植和横向种植以及拓展和改造每家每户的阳台绿化空间上下功夫,让既有建筑四季绿意盎然,这也会彻底改变城市夏天的蒸笼感,让市民体会到绿色森林般的惬意与美好。
城市发展必然促进建筑扩充,传统建筑模式会让城市在固化的模式中窒息。建筑立体绿化无疑打开了生态灵性的窗口,让无数建筑在绿叶掩映中获得呼吸的自由与畅快。建筑立体绿化所产出的氧气以及其对灰尘的强大吸附力,会彻底改变城市生态环境。据专家称,一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49公斤氧气,足够69个人呼吸。同时一亩树林一年可吸收22吨至60吨的灰尘,成为天然的吸尘器,净化着我们生存环境中的尘埃。城市富有远见的管理者们,在注重打造新型立体绿化建筑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对既有建筑进行立体绿化改造,打造城市的立体绿化格局,才是彻底改变城市宏观生态和微观环境的关键所在。
戴荣里:作家,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中铁建工集团企业文化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