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森林资源 >

让湿地实至名归【评论】

时间:2022-01-27 18:36:01 | 来源:中国环境报

让湿地实至名归【评论】

在我国的不少地区,由政府主导,投巨资建设城市人工湿地的现象日趋升温。政府热心湿地建设,应该说是好事,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湿地良好的生态效益和较高的观赏价值有所认识,生态文明意识在增强。但是,笔者经调查后发现,不少地区所建的湿地并不像湿地,反倒像是用钢筋混凝土制作的大水盆。在水盆里,水是唯一的元素,没有树木、灌丛,没有滩涂、岛屿,没有再次栖息的动物,湿地应有的良性生态系统并没有在人工湿地里出现。

湿地之所以被称之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的功能,对于保护多种生物生存的水环境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由水体、生物、土壤等多种元素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内,生物与水体等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活动相互作用而影响水环境,为水体解毒。而由单一水元素组成的水盆,由于缺少水与生物的相互作用,并不具备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的功能。

有些城市湿地建成后,甚至以影响湿地美观为名,将原有的树木、灌丛、水草等植物一扫而光,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从生态学的角度讲,任何生态系统都有4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水是非生物环境,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在这里,植物是最重要的一环,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有了绿色植物,才有了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也就有了以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各种动植物的残体既是昆虫等小动物的食物,又是微生物的营养来源。微生物又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这就是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活动和物质循环,如果缺少绿色植物这一生产者,其他环节都会受到破坏。可见,那些铲除湿地内树木、灌丛、水草的做法,是自毁之举,断不可取为。

还有一些城市的人工湿地,其堤岸用清一色的水泥、钢筋等硬质材料建成,这也不可取。其产生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隔断了湿地与外界的联系,并随之出现一系列生态问题,如湿地、堤岸以及相邻陆地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水体自净能力降低等。

湿地生态系统内的浮水植物、苔藓类、昆虫的水生幼虫、鱼、虾等生物,与岸边的水鸟、昆虫、两栖动物、小型哺乳动物等之间的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链,共同维系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而水中生物与岸边生物相交换的平台就是泥土、杂草和树木。可是,单用水泥、钢筋建成的堤岸缺少泥土、杂草和树木等介质,阻断了湿地内生态系统与外界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使水生生物与陆生生物的食物链被阻断,导致大量的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从而引发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水污染加重。

人工湿地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人工设计建造的由水、处于水饱和状态的基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动物等组成,并通过其中一系列生物、物理、化学过程实现污水净化的复合体。因此,要想建设人工湿地,就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来模拟自然湿地的结构与功能去建造,应该是水、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多元素共生的复合系统。以此观之,那些除了水之外什么也没有的大水盆,美其名曰湿地,不如说是“有水的沙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