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草原生态 >

河北:承德开放创新绿色崛起的生态实践

时间:2022-02-19 12:36:45 | 来源:和合承德网

河北:承德开放创新绿色崛起的生态实践

绿色承德环境美

承德,一座充满魅力的绿色城市。作为京津的水源涵养地和“风沙墙”,我市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按照“发挥优势、高点起步、开放创新、绿色崛起”的总要求,找准政策实施的切入点、抓住生态建设的关键点、选好科学发展的着力点,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在“绿水青山”中挖掘着一座又一座“金山银山”。这便是我们这座充满魅力的绿色城市正在行走的崛起之路——

我市作为京津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屏障,担负着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重大使命。所以近年来,我市一直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全力开展造林绿化,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果富农产业,生态建设成就辉煌。截至目前,我市林地面积达3310万亩,活立木蓄积6800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5.8%。

如此丰富的山水资源与深厚的人文底蕴是承德引以为傲的资本。而经济的发展提升又给承德的产业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上取得平衡,这是各地政府工作的永恒话题与难题。2013年6月28日,结合自身生态优势,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站在关乎承德未来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发挥优势、高点起步、开放创新、绿色崛起”的总要求,进一步明晰了符合承德实际的发展思路。

如今这种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成效日益显现——2013年,在雾霾天气持续影响京津冀地区的背景下,我市独有一片蓝天净土,生态环境保持华北最优,被全球网民推荐为“最中国生态城市”;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印发了《关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名单(第一批)的公示》,已正式将我市列为国家首批55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

提高农民素质

奠定绿色崛起的基石

承德素有“华北绿色明珠”、“华北之肺”之称。自21世纪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更是全面提升了环境质量: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农田、草场得到有效保护,市区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达到249天,滦河、潮河泥沙含量明显下降,密云、潘家口水库入库水质保持在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水平。

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执行中,人多地少、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是市委、市政府必须面对的难题,而丰富独特的生态资源却是经济发展的优势。面对这种现状,市委、市政府认为,要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需要从优化要素组合上寻求突破,只有依靠科技人才优势才能更有效地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同时零散的农民无法采用先进的技术,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才能更好地通过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于是,市有关部门围绕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主导产业,组织专家遴选确定了19项重点技术推广,抽调机关干部和60名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增收做“保姆”,结合建设的80个中心示范园区,采取抓点带面的方式进行示范推广。科技推广与指导,加快了食用菌、马铃薯、蔬菜、中药材、肉禽、生猪、肉奶牛等八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全市农业科技普及率、贡献率和良种覆盖率分别已达95%、55%、98%。

同时,全面开展了涉农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对农业主导产业聚集区域的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3990名青年农民进行三年的系统教育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又有专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参训农民不仅认识到了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理念对农业增产、增效的重要性,而且对设施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有了更新的认识,思想上走出了凭老传统、老经验以及老模式生产经营的误区,对农业致富奔小康充满了希望。

我市还不断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加强与京津等现代农业发达地区的产研学合作,建设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示范基地。围绕主导产业组建市县两级政府主导的科研机构,扶植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自行建立研发机构,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才下乡创业,培育一批留得住的乡土科技人才,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整合小品牌,培育大品牌,提高地域名优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市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出了一系列绿色农产品品牌,如隆泉米业、森源食品等。在品牌效应的推动下,以“公司+农户”的形式进行生产和销售,由公司提供材料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由农民进行生产,最终再由公司对产品进行收购和销售,实现了部分地区由卖初级农产品向农产品的深加工方面转变,延长了农业产业链,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农业与工业相结合。这种生产和经营模式不仅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且在确保农户低风险的情况下实现了农民增收,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并充分发挥出生态资源优势。

12下一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