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不节制 被干预的何止是建筑?【评论】
针对当下城市建筑出现盲目“山寨”、贪大求洋等现象,安徽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加强建筑规划设计管理的通知》,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尊重建筑设计规律,不搞形象工程,慎用标志性建筑。对因个人喜好随意干预建筑设计,造成不良影响的,省政府将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将依法依纪追究相关领导干部责任。
既然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无论这音乐是否悦耳动听,假如不幸建成了“凝固的噪音”,整日生活于此的公众,显然无从逃避,而不得不去洗耳恭听。不难设想,“凝固的音乐”显然要比“流动的音符”影响更大.毕竟,弹错的音符还可以重新弹过,“凝固的音乐”却不那么容易推倒重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筑究竟盖在哪儿,又该长成什么样,的确应当慎之又慎,以免产生“凝固的噪音”。
不过,正如同一首音乐,不同的听众,往往也反应不一,评价各异。尽管术业有专攻,专业的建筑师理应对建筑这事儿有更多的发言权。但作为建筑的最终用户,建筑的开发商,当地公众,以及城市的规划管理者,同样也有他们的立场与视角,这些立场与视角也并不能被忽视。某种程度上,由于建筑所特有的公共属性,建筑并不应该成为建筑师的个人作品,而必须有包括相关各方的合力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建筑长什么样,领导干部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当然应当有发表其意见的权利;而开发商作为建筑的承建者,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计成本的去实现建筑师的理想,而必须对建造成本有所核算。相比一些标志性建筑不考虑成本收益便仓促上马,最终不是造成巨大的投资打了水漂,便是烂尾收场,“开发商算了说”,的确也大有必要。
当然,城市建筑长啥样,固然不必全由建筑师说了算,但当下城市建筑的发言权,却更多成了全由“市长说了算”。而所谓市长说了算,本质上其实是行政权力垄断了公共事务的决策权。既然行政权力的考核目标与诉求基本趋同,最终必然在城市建筑的形式和风貌上有所体现,无论是对GDP的追逐,还是城市开发的立场,行政主导下的城镇化与建筑生长,必然缺乏因地制宜的整体规划,缺乏原创性以及对地方建筑文化的关照,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的格局,甚至陷入模仿山寨式的陷阱,也就绝不意外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建筑该长成什么样,建筑师不妨大胆构想,市长可以畅所欲言,开发商也大可精打细算,城市建筑事关的各个方面,都应当充分参与其中。但是,城市建筑的最终决策,却更应体现各方视角的综合评判,而不能完全被行政权力所主宰。唯有城市建筑的决策有了更广泛的参与,并建立起脱离行政体系之外评价与决策机制,不必去附和权力的好恶,有关城市建筑的各方意见才有可能平等而充分的讨论,并更多的回归其所应关照的本意。城市建筑也才有望保有自身风格、特色与人文关怀,少留遗憾与败笔。
而现实中,领导干部干预的其实何止建筑设计,而被权力抢了专业饭碗的恐怕也远不止建筑师?从这个意义上说,相比对干预建筑设计的领导干部追责,倒不如为权力划清界限来得更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