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现代种植富了英雄城
日喀则市江孜县素有“英雄城”的美名。110年前,一场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战争在这里打响。江孜人民以宗山古堡为阵地,用土枪、土炮保卫家园,以血肉之躯捍卫国家尊严。
带着对英雄的敬意,我们走进“英雄城”。在江孜县“红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区,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七批援藏干部江臻宇带我们参观园区。园区总面积6万亩,一期投资3400万元,并将在6年内整合国家投资和援藏资金等共1.8亿元。园区左侧,是已经建成的12座温室大棚。在高原反季香菇大棚里,木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菌棒。
“我们试种了两个大棚的反季香菇,一共480平方米,成本约5万元。年产量2万斤左右,收入达20万元。”江臻宇介绍,由于现在是试种阶段,主要供应江孜和日喀则市场。市场上一斤香菇卖10元,且供不应求。记者看到,刚采摘下来的香菇正在大棚外的阴凉处晾晒。“不能直接在太阳下晒,那样容易造成营养成分的流失。”一位农牧民群众告诉记者。
“基地的种源、技术在上海,生产基地在西藏。”江臻宇说,现在菌棒还只能在上海生产,当地老百姓在示范区学习如何种植。“我在这里工作每天有100元的工资,还能学种植技术,太好了。”来自江孜镇的索朗央宗说。江臻宇希望将来能在西藏生产菌棒,然后让老百姓自己种植。产品将来空运到上海,经过包装后再出口欧洲市场。
结合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当地农牧民口味,示范区试种成功了五六种上海及华东其他地区的蔬菜品种。“紫菘、扁豆、香菇等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上海浦东农业发展集团公司的吴觅修说,这些品种都是西藏没有的。
上海市投资1000万元建成的工厂化无土栽培育苗车间里,一株株幼苗栽在方格形的“穴盘”里,一个穴盘能栽培70多棵幼苗。“用这种栽培技术,不仅方便移栽、搬运,而且返苗期短、成活率高。”来自浦东的技术总监李晓强介绍,10床就可育苗50万株。以一年育苗六七批来算,可育苗800万株左右。
对面的无土栽培示范区里,立面管道水栽培、倒挂式栽培、墙面栽培,四季海棠、红玫瑰……就像一个无水栽培博物馆。李晓强说,这种直观的展示,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一亩青稞就按产量1000斤算,收入不会超过2000元。园区一亩黄瓜年收入可达3万多元。”李晓强说,西藏传统上以青稞、油菜种植为主,缺少经济作物。上海援藏人员在园区内引进种植的蔬菜、花卉等附加值较高,“沙地、戈壁都可以栽种”,可以增加当地收入,无土栽培技术也有望让西藏山河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