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新闻 >

新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3年 植被恢复明显

时间:2022-03-26 09:36:06 | 来源:中国环境报

新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3年 植被恢复明显

图为喀纳斯景区贾登峪区域的牧民在规定的草场内放牧。本报记者杨涛利摄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3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功能得到初步有效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禁牧区和退牧还草项目区植被恢复状况尤为明显。

有关数据显示,仅2013年新疆天然草原牧草平均高度较上年同期增加5.5~8厘米,盖度增加了5~10个百分点,每亩鲜草产量增加20.5~35.5公斤。2013年全区禁牧区牧草产量较2010年增加44%,草畜平衡区牧草产量较2010年增加14%。

看变化——

草原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牧民政策性收入有所增加

“好壮美的景色!太令人心旷神怡了!”在天山天池的边上,游客温宝岳发出连声赞叹。天池生态巨变,完全得益于3年前开始实施的15万亩草原禁牧和牧民搬迁项目。

面对天池生态的逐年好转,40年来一直生活在天山天池景区内的牧民哈别克深有感触。他说,二三十年前,这里每家每户的牛羊越养越多,放牧时漫山遍野都是,后来草场上的草越来越少了,以致牛羊没草吃。这几年,政府在草原生态保护上下了大工夫,眼看着天池周边的草场变绿了,变美了,几乎和童年时的景象一样了。

天池景区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3年来,得益于草原补奖机制政策的实施,这样的变化在天山南北主要牧区草原草场同样发生着: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对赛里木湖湖区核心景区16.45万亩草场进行围栏禁牧,建设80公里的环湖围栏,修建55.3公里的人畜饮水管网,设置28个固定管护站和外围管护站,对禁牧草场进行管护,从根本上遏制了超载过牧,恢复了赛里木湖草原生态。

吐鲁番地区天然草场覆盖率比禁牧前提高了20%~30%以上,牧草产量比禁牧前提高了30%~50%。176万亩骆驼刺天然草场长势喜人,多年不见的花开了,并结出了种子。

乌鲁木齐市周边草场出现了多年未见的黄羊……

自治区畜牧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草原补奖机制的实施,一方面有效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恢复了部分草原生态保护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发放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直接增加了牧民政策性收入,提高了牧民生产生活水平。

截至2013年底,全区累计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57.21亿元,涉及农牧民31.45万户(含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7.5064万户在内),户均政策性收入6064元,经定点调查统计,全区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为主的政策性收入占到牧民人均收入的13%以上。

说保护——

1.515亿亩草原实施禁牧,5.385亿亩草原实施草畜平衡

2011年6月新疆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来,分别对1.515亿亩草原实施禁牧,对5.385亿亩草原实施草畜平衡。

据了解,新疆实施禁牧的1.515亿亩草原中,有150万亩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草地类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天池、喀纳斯、赛里木湖、巴音布鲁克等8个重要草原风景区。这些草原多为高山草甸,牧草产量高质量好,是新疆主要夏牧场,也是重要的水源地和风景区。但是,由于长期超载过牧,造成草原草场退化加剧,水土保持能力降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

对此,在落实补奖机制政策过程中,新疆将天池、那拉提、巴音布鲁克、托木尔、喀纳斯、喀拉峻—库尔德宁、赛里木湖等8处草原景区核心区列为水源涵养区实施禁牧保护,并制定专项实施方案。

为解决150万亩水源涵养区和草原保护区保护的资金问题,新疆想出了一个办法:将禁牧补助标准下调为每年5.5元/亩(国家制定的禁牧补助标准为每年6元/亩),这样可调剂出7500万元(0.5元/亩×1.5亿亩=7500万元),并以每年每亩50元的禁牧补助标准对150万亩草场实施补助。通过禁牧,不仅能尽快恢复草原生态功能,而且还可以打造世界知名的草原景观,为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助力。

自治区畜牧厅草原处有关人员说,对风景名胜核心区草场实施常年禁牧,保护草原景观,确保游客看到山花烂漫、草长莺飞的景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待旅游旺季之后,牧民们可割草存储,作为牲畜冬季草料。同时,积极引导牧民转产从事旅游服务业,可以获得更高的的收入。

论举措——

转变草原畜牧生产方式,拓宽牧民就业增收渠道

为切实推进补奖机制工作,自治区政府及财政、畜牧部门出台了《自治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指导意见》、《自治区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督管理办法》、《自治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绩效考核暂行办法》、《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自治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草原动态监测与评价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法规文件。

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新疆将落实补奖机制政策与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施牧区劳动力转移等建设相结合,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减畜不减肉”的目标。

为此,各地积极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舍养,农牧结合、种养结合,优化畜牧业结构,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昌吉州按照“23451”模式即两转: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农牧民向其他产业转移;三权:以草地管护使用权、牲畜生产经营权、设施使用权作为资本入股(社);四统:实行统一放牧、统一防疫、统一改良、统一销售;五原则: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地制宜、形式多样,以草定畜、草畜平衡,草地承包经营权和草地政策性补偿、补助对象不变原则;一分配:按资(量)固定分红(物),探索建立牧区草畜联营合作社,全州牧区暖季放牧、冷季舍饲比例达到了65%。

阿勒泰地区制定了《关于加强草原生态置换暨推进牲畜舍饲圈养、转场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力争3~5年,使农区100余万头只牲畜实现舍饲圈养。

同时,新疆积极引导牧民转产从事旅游服务业。

现年40多岁的天池景区牧民哈别克已经实现“华丽转身”。目前他已是阜康市三工河瑶池旅游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去年哈别克一家从事旅游接待收入近30万元。像他这样搬迁后从事旅游业的牧民有200多户。

据悉,在喀纳斯、天池、那拉提等景区,许多牧民家庭实现了定居,他们在景区开设的农家乐接待点的收入是单纯放牧牛羊收入的数倍。

此外,水源涵养区禁牧也有力地推进了“天山申遗”工作。而新疆天山申遗成功让新疆旅游产业发展站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仅仅一年时间,一组组喜人的数据正彰显着“世遗”的吸引力。今年第一季度,天池景区共接待游客13.73万人,同比增长1%,实现旅游收入6866.10万元,同比增长3.14%。

谈发展——

补贴发放考虑多因素,平衡草场质量和面积

除了禁牧补助每亩5.5元、水源涵养地和草原保护区禁牧补助每亩50元之外,新疆草畜平衡及牧民生产性补贴标准同国家一致,即草畜平衡奖励每亩1.5元,人工种草良种补贴每亩10元,生产资料补贴每户500元。新疆将根据这一标准结合各地州草原禁牧面积和草畜平衡面积数对各地州切块确定补奖资金,并根据各地实施情况划拨资金。

谈及补贴怎么发才合理?自治区畜牧厅草原处处长田烽说,由于地域、自然等多方面因素,新疆牧民户均拥有草场面积在地域上差别是相当大的,像有的地州一户牧民承包的荒漠草场面积可达到上万亩,这些草场100亩也养不了一只羊,如果按每亩每年5.5元给予补助,一户人家拿到的补助金就可达到5.5万元以上。而伊犁新源一户牧民拥有的承包草场只有300亩,如果按每亩每年5.5元给予补助,一户人家拿到的补助金只有1650元。如果补奖政策只考虑面积因素,对草场质量好、载畜能力高的地区就不公平,这势必会在牧民中造成新的不平等。

针对上述客观事实,新疆要求,各地要综合考虑本地草原禁牧面积、涉及牧户数量、禁牧补贴资金数额等因素,科学制定“上封顶、下保底”的奖补标准,做到奖补政策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防止因补贴额度过高“垒大户”,拉大贫富差距或补贴标准太低影响牧民生活。

据了解,自治区要求上封顶的标准是原则上不高于本地区上年度农牧民人均收入的两倍,下保底标准由各地县自行确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