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治沙“前哨”阿拉善荒沙漠生态修复减贫路
约有30年树龄的梭梭能够固定15平米的沙土。中国发展门户网焦梦摄
2014年3月起,由民政部支持、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参与实施了“阿拉善生态修复减贫示范项目”,旨在通过免费传授牧民种植梭梭以及肉苁蓉的接种技术、免费提供种苗等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牧民在荒漠、半荒漠地带种植梭梭,恢复当地的生态植被,并成为牧民提高收入的有效途径。
项目实施5个月来,阿拉善地区生态治沙和开发致富的效果如何呢?记者跟随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一行,对阿拉善地区进行了实地探访。记者在当地获悉,截止今年8月,“阿拉善生态修复减贫示范项目”已在阿拉善左旗吉兰泰、巴彦诺日公、苏海图和头道湖地区完成50万株梭梭的种植,种植面积约300公顷。
“我们希望该项目可以把开发扶贫致富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引导牧民抛弃过去过度放牧的生产方式,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章少民介绍说。
治沙“前哨”:阻断和控制中国荒漠化
阿拉善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地处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三大沙漠即将交汇处,是阻断和控制中国荒漠化最重要的“前哨”之一。
阿拉善盟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所长陶格日勒认为,目前阿拉善地区生态呈现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急需找到一条既能解决农牧民生计、又减少环境损害的生态治沙之路。
“这里年平均降水不足150mm,蒸发量却高达3000mm。过去在‘人定胜天’思想指导下,人们在不适宜栽种树木的地方盲目种树改造荒漠,由于水源减少、人工管护不及时等原因最终导致大片人工林逐渐枯死。这一深刻教训启示我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通过退耕还草、人工补种、飞播等方式,恢复当地物种,重启生态循环。”陶格日勒解释道。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巴彦乌拉嘎查的牧民潘多云夫妇,在自家承包的沙地上种植梭梭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并在三年以上树龄的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
据当地苁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新军介绍,寄生于梭梭根系上的肉苁蓉是一种传统的名贵中草药,享有“沙漠人参”的美誉。一公斤晒干的肉苁蓉市场收购价在每公斤150-240元之间,肉苁蓉种子更是每克高达20-120元不等。
潘多云夫妇每年仅需浇水2-3次,3年后一“窝”即可收获7-8公斤肉苁蓉,每年仅出售肉苁蓉年收入预计能够达到10万元,而由此带来的生态效益更是难以用金钱估量。今年,他们领到了项目捐赠的梭梭树苗,将与周边的牧民一起,将种植面积继续扩大。
潘多云家的沙地在种植梭梭林之前草场退化,“一个坑连着一个坑”,“只长杂草”。“过去我们养骆驼,骆驼吃草吃药,要想买小骆驼还得向银行贷款,一年纯收入只有1万元。现在采苁蓉,一季收入十来万,你看翻了多少倍。以前春天经常起沙尘暴,现在别的地方刮大风眼睛都睁不开,我们在这里种下的梭梭林不会起沙,在这可以照常工作。”潘多云说。
“一棵三十年树龄的梭梭,可以固定15平方米的沙土。”“阿拉善生态修复减贫示范项目”执行方奥伊斯嘉阿拉善沙漠生态研究所所长富樫智博士这样解释梭梭林的作用。
由于近几年禁牧政策,农牧民无法放养绵羊。奥伊斯嘉因此尝试饲养鸸鹋替代传统的牛羊等经济动物。鸸鹋是一种火鸟科的杂食动物,人类食物残渣等都可作为食物投喂,饲养成本低,而出肉效率更高。此外,鸸鹋可以在零下40度的恶劣环境中生存,能够适应沙漠昼夜温差大的不利条件。“更重要的是,鸸鹋耐饥耐渴的特性无需饲喂草料,可以节约水源,尽量减轻饲养牲畜给沙漠带来的环境负担。”富樫智博士说。他希望将来能够在干旱地区将这一模式推广。
此外,他们还在实验土袋栽培耐旱西红柿、试种红薯等新品种,寻找最适宜当地生长、不造成环境负担的经济作物为农民增收。
富樫智同时指出,恢复生态特别是恢复原有的生态链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因为当地土生的猫头鹰、狐狸等草原鼠兔的天敌已基本绝迹,人工种植的梭梭林面临草原鼠兔的巨大威胁,许多尚未长成的梭梭苗被草原鼠兔蚕食一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草原鼠过度繁殖问题,必须通过自然平衡而不是播撒农药和鼠药的方式,逐步恢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富樫智认为。多种尝试为农牧民增收
奥伊斯嘉沙漠生态研究所目前掌握的肉苁蓉种植技术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地方可以达到95%以上的出苗率。通过延长产业链的办法进一步提高肉苁蓉的“身价”,帮助农牧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