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凤鸣:农村绿化建设需因地制宜
近年来,在农村开展村庄绿化时,笔者发现有些地方存在盲目强调大景观,向城市看齐的“赶时髦”现象,更有一些县市领导到发达地区考察,看见当地某些绿植很独特,不考虑本地是否适合引种,就下令照搬,原样换上,岂不知许多绿植不一定适合引种,花了大价钱,却几年也不见长大,有的甚至因水土不服大量死亡。还有的地方热衷于栽植“绿篱”和草坪,养护成本很高,不养护又很难看,结果受人力、财力所限,杂草与“绿篱”共生,效果并不好。对此笔者呼吁,盲目引种有害无益,农村绿化还是要因地制宜。
农村在城镇化过程中一味学城市绿化,追求“高大上”,引进外来常绿树种,增添景观层次,美化农村环境,初衷不错,但这样做没有充分考虑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特点。盲目引进外来树种绿植,只求外观漂亮,但却忽视了农村绿化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功能,结果绿化没有发挥实际的效果,反而夏天想乘个凉也没了去处。其实,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质化,而是通过统一城乡规划,使农村在生产发展、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主要方面与城市水平相当。
因此,在绿化上,城市可以有“一边高,青一色”的林荫大道,而农村不妨保留“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乡土风情,体现自己的特色和差异。树上蝉鸣,荫下小憩,这曾经是农村常见的景致,而现在却越来越少见了。中央在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部署中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应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这对新农村建设无疑是一个非常及时的提醒。所以说,农村开展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必须针对实际、量力而行,不可盲目引种,各地在进行一年一度的绿化工作时,应及早规划部署,因地制宜,多发展本土的苗木培育,如此绿化的“根”才能扎得实、扎得牢,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