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青奥 享受难得的“江苏好空气”
9月7日,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专家组公布的空气保障数据显示,整个8月份,南京人比平时少吸了3764吨PM10和1750吨的PM2.5。
不仅是南京,周边地区同样从青奥会受益。比如,8月19日上午10点,江苏省环保厅数据显示:作为南京近邻的扬州,空气质量指数28,在全省排名最前。这也是青奥会开幕以来,扬州空气质量创造的最优纪录。这被很多人称为“江苏好空气”。那两天,久违的蓝天挂在眼前,海德格尔讲的“诗意地栖居”近在身边。
这样的“江苏好空气”,显然值得称道;让“江苏好空气”延续下来,显然是人们的殷切期望。那么,好空气能不能成为常态呢?对此的回答是,虽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只要努力去做,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会自动出现蓝天。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背景下,这届青奥会的空气状况,一直备受关注。去年1月5日起的20余天里,南京雾霾围城,空气质量令人担忧。以至于去年1月29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南京表示,“如果届时南京污染物超标,将安排青奥会延期举行。”全世界都看到,围绕绿色青奥,南京以及周边城市,都推出了过硬的环保举措。事实证明,“绿色节俭可持续”的办赛理念得到了贯彻,“南京市民因青奥会一个月少吸1750吨PM2.5”,已然说明一切。
绿色青奥的意义,不仅在于让人们享受到了难得的“江苏好空气”,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看到,只要努力去做,“好空气”不是一个遥远的梦。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有信心,二是有决心。具体地讲,既要对在城市深呼吸充满信心,也要痛下决心,拿出推动空气改善的实质性举措。这里的举措,同样有两点,一是官方的节能减排,加强环保控制,加快经济转型;二是民间的绿色行动,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做生活转型的先行者、践行者。
回望审视,绿色青奥的目标之所以能够实现,南京市民之所以会“因青奥会一个月少吸1750吨PM2.5”,正是因为当初有着明确的目标,有着实在的行动。青奥会对于空气质量、环境状况,有着十分明确的要求,这是硬任务,必须要完成——完不成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会有许多人被打板子。责任倒逼之下,压力化作动力,有关方面下了“硬决心”,出了“狠招子”。其他暂且不议,单拿向工地扬尘开刀来讲,就有许多地方值得嘉许。不仅是南京,连周边城市,都明确要求一些工地停工,解决好扬尘问题。点点硬举措,累累硬效应。
对于当前空气质量,以及未来改善目标,很多人其实是心存忐忑的。但绿色青奥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空气可防可控,也启示人们事在人为、就怕不为。好空气不会自然来到,努力去做也不可能不会来到。这不是强调“人定胜天”,而是想指出,面对民生企盼,最重要的是去做。有努力未必会有好结果,但没努力肯定不会有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