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100多个国有林场改革 难题怎么解?
洋口国有林场的杉木育苗圃
采伐收入长期占国有林场收入九成以上,但林场从商品型转向公益型后,这一比例大幅下降。上半年,洋口国有林场实现收入1348万元,其中,苗木和种子等非采伐收入610万元,占了近一半。“没想到林场大变样,旧场部成了大公园,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洋口国有林场退休职工李茂寿说,林场转变经营方式的路子走对了。
位于顺昌县的洋口国有林场创建于1956年,在职干部职工104人,离退休161人。“每年需1500万元左右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场长张志才清楚地记得,2012年到林场报到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几名林场退休职工就闯进办公室,要求兑现2010年以来拖欠的社保补差额。
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实施后,禁伐限伐政策让国有林场木材产量锐减,以“木头经济”为支柱的国有林场举步维艰。难题怎么解?
转变经营方式,盘活现有资源,成了第一要务。木材销售实施竞价招投标,首批两片底标为290万元的林子,实际中标额332.5万元,多创收42.5万元。
做大种苗产业,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开辟增收新路。杉木种苗经不间断精心选育,于2009年实现规模化和工厂化生产。
顺昌县洋口镇道坪村村民林诚华是受益者之一。他从2012年开始租35亩地育苗,由林场免费供应杉木种子和穗条,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并回收,一年纯收入可达10万元。
通过建立育苗基地和“林场+基地+农户”的模式,目前林场种苗年生产能力突破1000万株。今年2月,1.05万根穗条卖给广西林业种苗管理总站,挣得360万元。
“少砍树、不砍树是国有林场的方向。”张志才说,坚持“保持平衡,略有结余”原则,采伐量从2010年的2万立方米减少到今年的1.2万立方米。收入来源拓宽,林场采伐指标连续几年没用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培育森林资源上。
相比林农的林子,国有林场的林子个头大、更整齐,这是为何?
“同样是林子,如不经过抚育和间伐,林木普遍残弱瘦小。”副场长林有乐说,南山千亩大径材基地那片30年生的林子,尽管杉木密度从167株减少到70株,但留下的是良材,最大的一棵杉木蓄积量达2.4立方米。
3年来,林场森林蓄积量从61立方米增至65立方米,2012年被列为首批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后,培育大树的方法在林场全面推广。
同时,林场实行绩效改革,职工月工资现在是2011年时的一倍。12支营林施工队伍还为周边农民提供了260多个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