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清:坚守湿地7年 种下9000余棵绿树
陈国清是滇池湿地的首批管护者张悦摄影
旧衣服、旧裤子、一双水鞋、一顶草帽,这就是滇池富善生态湿地管护员陈国清的“工装”。
在滇池富善生态湿地里,陈国清承担管护湿地的工作,除了清理湿地沟渠,还包括对各类树浇水、修枝和移植调整。虽然这份工作很辛苦也有些乏味,但多年来,陈国清和同事们仍执着地坚守这片滇池湿地上,为净化滇池水质、营造滇池湖畔良好环境努力着。
“从湿地建设开始,我就一直在这里工作”
在滇池富善生态湿地里,陈国清他们居住的小木屋就紧挨着滇池,在屋里也能清楚地听到风浪拍打岸边的声音。“富善生态湿地从2007年5月8日开始修建,经过78天的施工,8月26日就提前完工了。”至今陈国清依然清晰地记得湿地的建设过程,“从湿地建设开始,我就一直在这里工作了。”
富善生态湿地现有面积53亩左右,面积不大,但却是首批建成的环滇湿地,也是通过湿地来净化滇池水质的首次尝试。建成以后,富善湿地承担着收集西山区碧鸡镇富善村4个村民小组生活污水的功能。
陈国清是滇池湿地的首批管护者,目前,富善湿地共有16名管护人员。每年,管护人员们要对湿地沟渠进行三次较大的全面清理,铲除各种杂草和清淤。对湿地各类树木的维护则是湿地管理工作中的“重头戏”,包括浇水、除草、修枝和移植调整工作,每年还要新栽种一些树木。
种树、移栽、选择树种,对从部队转业下来的陈国清来说,每一样都是新鲜事,在成为湿地管护员以前他从来没有接触过。
“怎么样让湿地里的樱桃树、中山杉等苗木长得更好呢?”7年来,陈国清在不断地充实自己,自学研究,“平常休息的时候就会看一些有关种树的书,从书上学习怎么照看这些树木,或者向周围有种植经验的朋友和同事请教。”现在的陈国清,已经俨然成了半个植树专家。
富善湿地已栽种4000多棵中山杉
“富善生态湿地初步建成以后,我们第一步做的就是栽树、种草,先把建成的湿地绿化起来。”说到种树,陈国清滔滔不绝。最开始,他们选择的基本上都是本土树种,樱桃树、桃树、梨树,还有少量的中山杉。
“刚开始,樱桃树比较难栽种,也难管理。”当时,湿地是租用当地农户的地建设的,土地原来的用途改变了,而且湿地建成后已是8月份,并不是栽种樱桃树的合适季节,再加上当时管护员们还未“上手”,没有掌握种树的规律,樱桃树很难成活。
樱桃树成活率不高,但中山杉却很适合富善湿地的环境。“现在湿地里已经栽种了4000多棵中山杉,是湿地里种植最多的、也最适合在湿地生长的树种。”陈国清说。
目前,富善湿地已经栽种了中山杉、滇朴、李子树、桃树、梨树、无花果树、石榴树等20多种品种、9000余棵树。
“滇池水质好转是最让我高兴的事”
每天只要有时间,陈国清都要在湿地里绕上3圈,看看哪一棵树需要修枝,哪一片地需要除草。“在湿地里,我们还引种了一些经济树种,并推荐、引导周围村民种植,这样既能让村民有一定收入,又不会影响到滇池水质的改善。”陈国清说,现在能够在当地生长的树木,他们大都会引进湿地来试验一下,研究树木生长的适应程度、蓄水情况、经济价值等。
每天24小时驻守在富善湿地,常年与滇池和树林为伴,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工作之余,大家唯一的休闲方式就是看电视。本来有块空地可以打打羽毛球,但是滇池边风太大了,就放弃了。”陈国清指着小木屋前的一块空地无奈地说。由于工作枯燥乏味,湿地很难留得住年轻的管护人员,几年下来,队员都换了几茬了。但对于陈国清而言,他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刚开始我也会觉得湿地的生活很枯燥,但时间一长,这些日常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陈国清说。让他7年如一日地驻守在湿地上的,除了对湿地深厚的感情,还有一份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的责任感。“可能和以前在部队养成的习惯有关,对待工作,我觉得责任感很重要。”
令陈国清欣喜的是,近年来滇池的水质逐渐好转。富善是个湖湾,受西南风的影响,各类漂浮物和蓝藻容易被风浪打到岸边,“去年以前,蓝藻富集都是在3月下中旬左右,但今年蓝藻富集的时间明显推后了2个多月,还少了很多。而且水的透明度也高了,这是最让我们高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