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浦县环保植物“当家” 让脏水变绿水
湿地系统中,种上了美人蕉,用来吸收污水中的污染物
市区的生活污水,通常是通过专用管道,送到污水处理厂去。但在农村,生活污水往往直接排放,这对生态环境污染相当大。
去年开始,漳浦县花了3000多万元,在当地乡镇选取26个农村作为示范点,搞起了农村污水生态处理建设。昨天,海都记者从该县环保局了解到,目前,26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都已建成,其中21个已投入使用。
昨天,海都记者跟随当地环保专家,走访了多个农村污水处理点,发现在污水处理流程上,一批环保植物充当着“当家人”的作用。
5种节能技术模式结合脏水变绿水
据漳浦县环保专家许先生介绍,这些分布在各乡镇的26个农村污水处理示范点,在技术上主要有5种模式:有采用先进的多点进水生物反应器的,有采用复合生态处理技术的,有利用池塘养生物水草降解污水的,还有直接构建人工湿地、建造生态沟等模式。专家说,这5种模式,较常规工艺可节约六成以上电量。
比如,长桥镇长桥村的污水处理点占地3亩,投用后每天可消解500吨生活污水。该处理点通过沟渠、管道,引来生活污水后,利用“多点进水生物反应器”运转,完成第一次处理。随后,污水再排入湿地系统处理后,就可灌溉了。这种模式,运行费用可省三分之一。
建在湖西乡赵家堡景区内的污水处理点,则利用景区一处池塘,养殖生物水草,吸附降解污水的微生物,以此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这里有一套太阳能生态修复系统,设施运转还是“零电费”的。
10多种环保植物“当家”二次处理
另外,这些污水处理点都有利用环保植物,对污水进行二次处理。比如,生活污水从生物反应器出来,都要经过生态湿地系统。而表流、潜流的湿地系统里,都种满了环保植物。
漳浦环保专家介绍,他们一共引进了美人蕉、再力花、水葱、狐尾藻、水竹、菖蒲等10多种环保植物。这些植物各有专长,混合种植,能吸收各种污染物,在二次处理污水上,充当着当家角色。
所以,在每一个污水处理点的生态湿地中,这10多种环保植物都穿插种植。这样,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经过消化与反消化发酵,流入人工湿地,会再次被环保植物吸收、转化。人工湿地系统,则主要通过植物根系吸附污染物,达到降解污染物的效果。
记者三问:这些环保植物真的环保吗?
记者:这10多种环保植物,会不会像水葫芦一样,肆意生长,对水体环境造成破坏?
专家:每个污水处理点,环保植物种植密度都有标准。一般每隔3个月或者半年,都会对植物进行一次收割、清理,因此不会任其随意生长。
记者:这些环保植物过冬,或者死亡之后,对水体会不会有污染?
专家:我们结合漳州本地气候条件,选用的这些植物,大多能“四季常青”。这些植物过冬,即便是枝叶枯萎,根系仍然存活,来年可再生。冬季根系和根系周边的微生物,仍可消解污染物。此外,每一个处理点,都种植若干种植物,他们的生长期都有搭配,因此不会出现整体过冬枯萎的现象。
记者:这些植物,是不是都具备除污功能?每个污染点都有种植吗?
专家:这次选用的植物,没有外来物种,都是录入国家环保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名录的。它们在国内许多湿地污水处理案例当中,都有出色的表现。而这10多种植物,并非每个污水处理点的湿地都全部种植。同一湿地,一般选种的植物除污功能大体不同。另外,还要根据每个污水处理点湿地情况的差异来选种。每个污水处理点的湿地,考虑到观赏性,都会搭配种植多种环保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