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科教 >

广东:治理凫洲河水浮莲年花逾百万

时间:2022-05-21 09:36:13 |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广东:治理凫洲河水浮莲年花逾百万

根据市海洋与渔业局去年开展的中山水域的专项渔业资源调查,2012年共采集水产动物108种,相比2005年,中山水域内外来物种已增加至5种,分别是食蚊鱼、露斯塔野鲮、尼罗罗非鱼、下口鲇和齐氏罗非鱼,增长速度可谓惊人。其实,除了水域内的外来物种,农林领域内,也存在一些外来物种,比如水浮莲、薇甘菊、福寿螺,看似普通却危及生态平衡。

1水浮莲

简介:

原产南美,1901年引入我国

水浮莲又称凤眼莲或凤眼兰、水葫芦,原产于南美,1844年在美国的博览会上曾被喻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现见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

侵入:几乎无竞争对手和天敌

上世纪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内地各省,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后逃逸为野生,现已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的19个省市。由于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虽然有多种野生、家养动物以其茎叶为食,但取食量较小,与其庞大的生长量相比毫无影响),在我国南方江河湖泊中发展迅速,成为淡水水体中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危害:吸收氧气、聚集重金属

在建有水电站的水域,水浮莲会对水电站的安全运行、以及航运、生态环保构成极大压力。水浮莲对其生活的水面形成遮蔽,挡住阳光,导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够光照而死亡,其生长需要吸收氧气,从而导致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死亡。同时,水浮莲还有聚集重金属的能力,植株死后腐烂体沉入水底形成重金属高含量层,直接杀伤底栖生物。

防治:实行属地管理,一般打捞处理

除了单纯的打捞方式处理,暂时还没有更好更高效的办法。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治理凫洲河水道水浮莲是中山一项常规工作,但往年分别由小榄等镇区各自负责辖区内治理工作,而去年起,水务局则安排其直属机构中顺大围工程管理处,公开向社会招标,具体负责实施凫洲河34公里全河段水浮莲治理。该项工作中,每年除了人力方面的付出,还有超过100万元的治理资金投入。而该河段支流涉及几个镇区,则仍需负责镇区内河涌部分水域的治理水浮莲工作,还需要再付出额外的人力物力。

市环保局生态科负责人介绍,中山水域环境中,“大江大河受水浮莲影响不大,主要是镇区的一些内河涌,治理工作不到位的区域会比较严重。”该负责人表示,中山市目前治理水浮莲的工作主要有市住建局、水务局以及镇区各水利部门负责,主要实行属地管理。但是中山水域内的水浮莲,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江河上游来水带来的,跨界河流的水浮莲治理,还存在诸多难题。

2福寿螺

简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螺类

福寿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外观与田螺相似,个体大、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喜生活在饵料充足的淡水中,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螺类,主食浮萍、蔬菜、瓜果等,尤其喜欢吃带甜味的食物。

侵入:种植水稻的水田都能见其身影

福寿螺1981年引入广东,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倒天然湿地。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植保站站长林伟松介绍,福寿螺在中山存在时间已十分长久,具体侵入时间很难考证。目前,中山24个镇区中,除了北部少数几个镇区已基本不种植水稻,但部分镇区均是水稻产区,凡是有种植水稻的水田,也基本都有福寿螺存在。

危害:啮食水生植物,造成水稻减产

福寿螺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体外发育的卵生动物。林伟松表示,它会寄生于水稻、茭白、菱角等水生作物及水域附近的甘薯等旱生作物上。在一些河涌水道中也十分常见,也常常因灌溉引水而反复侵入农田,福寿螺孵化后很快就开始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在水稻秧苗的生长阶段,就对水稻造成致命伤害。

福寿螺也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还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会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防治:喷施农药或用茶籽饼来灭杀

林伟松介绍,目前农业领域治理福寿螺采取喷施农药的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有效控制农田中福寿螺的种群数量。也可以使用植物源农药———茶籽饼来杀灭福寿螺,这种方法比农业更为环保,且杀灭效果也十分理想,但是成本比喷洒农药相对高些。除此之外,也建议农户在引水灌溉时,可以设置滤网,以减少福寿螺通过引水进入农田。

3薇甘菊

简介:生长极快,被称“植物杀手”

薇甘菊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为小花蔓泽兰或小花假泽兰。属外来品种,原产于南美洲,现已遍布印度、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中国的华南地区。由于生长速度奇快,夺取其它植物的养分,故有“绿色杀手”或“植物杀手”之称,亦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全球100种最具危害力之外来入侵物种。

侵入:2008年后广泛分布于珠三角

大约在1919年薇甘菊作为杂草在香港出现,1984年在深圳发现,2008年后已广泛分布在珠三角地区,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危害:覆盖其他植物,令其光照不足

如其他攀缘植物一般,薇甘菊会攀附其他植物至树冠以摄取更多阳光,从而有助生长。更甚的是,薇甘菊的叶子会覆盖其他植物,令其光照不足,难以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死亡。薇甘菊在春夏两季生长迅速,因此有“一分钟蔓延一英里的杂草”之称。

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负责人介绍,目前薇甘菊在中山北部平原地区分布较少,而南部山区相对较多,尤其是靠近珠海的部分区域。“几年前比较少,现在越来越多,一些待建地、丢荒地、山脚等区域很容易出现。”该负责人表示,有人管理的农地,一般不会受到薇甘菊侵扰,代建地和丢荒地上存在的薇甘菊,不会造成较大的直接危害,但是可能存在扩散的隐患。而自然保护区中的林地以及生态景观林等,仍是林业部门的防控重点。

防治:依靠人手清除或喷专业除草剂

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负责人表示,薇甘菊即使遭割除,其茎节仍会长出新根,因此清理后必须妥善弃置,否则反而会助长其繁殖蔓延。现在中山对于薇甘菊的治理,采取属地管理,大部分镇区都已经分别不同数额地设立了治理经费,加上林业部门的专项治理经费,全市每年治理薇甘菊的资金投入远超百万元,目前全市薇甘菊经过治理都处可控制范围内。

“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喷药,比如菜地、水源、鱼塘、生态保护区、果园等,都不适宜,只能靠人力清理。”该负责人表示,林业部门在治理薇甘菊的多年间,也相继启动了多个领域内的项目,开展研究治理工作。但目前还未找到效率高的清除方法,只能依靠人手清除或者喷施专业除草剂处理。喷药治理相对高效,但是区域受限明显,人力清理薇甘菊仍不可或缺。

对于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薇甘菊。市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建议,可选择在干旱季节人力处理,最好在其开花结种之前,连根拔除并晒干。否则,已经被拔除的植株经雨水滋润,仍有可能起死回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