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动态 >

安徽:宣城阔步迈向“公园城市”

时间:2022-06-06 09:36:07 |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安徽:宣城阔步迈向“公园城市”

“公园宣城”

“公园宣城”

9月底,宣城市正式向国家住建部申报国家园林城市。这是该市继2011年成功争创省级园林城市,2012年确定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目标和今年9月30日成功争创全省首个省级生态市之后,全面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

宣城市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向皖南山区过渡地带,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近60%,森林覆盖率近56%,部分山区森林覆盖率近80%,全年二级以上空气指数天气达360天以上。为了进一步彰显生态优势,2011年,该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市,经过近三年努力已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全省单元生态环境状况最优城市之一。

为进一步营造“山环水绕林拥城”的城市风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公园城市”,宣城市树立全域绿化理念,加快构建“点、线、面、网、片”的生态园林体系和立体式城市绿地景观。全力推进、加快建设市区植物园、大中型公园及河流景观带等一批项目,确保在今年内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标准。

宣城市坚持规划先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开展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及城市四线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编制了湿地资源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绿道、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抗震防灾五个专项规划,并完成了九曲公园、植物园、明镜湖公园等10个公园的工程设计。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制定了《宣城市城市园林绿化近期计划(2012-2015)》和《中心城区街头游园布点规划》。

在争创过程中,该市以“增加绿量、提升品质”为主线,积极实施公园绿地建设,道路绿化建设,水系景观打造,防护林带建设,单位、小区绿化提升等五大重点工程,大大提升城市绿量和景观效果。按照“300米见绿地、500米见公(游)园”的标准,在已有12处公园广场的基础上,先后实施了宛陵湖公园、九曲公园、明镜湖公园、双溪公园、铁山公园、麒麟山公园等10处公园和23个街旁绿地项目,基本形成了以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滨河公园为主体,街头游园和零星绿地做补充的公园绿地体系,使广大市民有“走出家园是花园”之感。

按照“修一路,绿一线,成一景”的要求,该市高标准配套道路绿化,努力做到绿量增大、层次丰富。先后实施了水阳江大道、响山路、薰化路等49条市政道路配套绿化建设。运用绿道理念,完成了集锻炼、郊游、景观于一体的环城大道生态廊道建设。以补植高大乔木、丰富灌木层次、拓宽道旁绿地为手段,对主城区29条道路绿化进行提升改造。目前,该市道路绿化普及率已经达到96.34%,林荫路推广率、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为80.39%。在“流域治理、生态治河”理念的指导下,该市还坚持原有河道岸线绿化只增不减的原则,完成了宛溪河一期景观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了泥河景观带、道岔河景观带工程,筹划了清溪河、梅溪河、解放河景观整治工程。近三年,该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维护资金累计达15.3亿元。截至2013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753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410.6公顷;绿地率达35.78%,绿化覆盖率达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54平方米。

生态立市呵护碧水蓝天

9月30日,宣城市被正式授予“安徽省生态市”称号,成为全省首个省级生态市,多彩宣城又因此增添一张靓丽“名片”。

2011年以来,宣城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城市目标,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和谐共生,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提升,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

宣城市坚持城市建设规划先行的原则,注重加强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为高标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打下了良好的规划基础。该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成立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颁布实施《宣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各县市区和乡镇配套编制生态功能区划、区域生态建设规划等,构建完整配套的生态建设规划体系。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宣城市近年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工业、林业、旅游工程建设。研究制定了装备制造、轻工、有色金属等6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不断扩大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出台《关于加快市本级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层次。同时,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关闭小煤矿68家、非煤矿山17处,拆除粘土砖瓦窑78座、水泥机立窑生产线14条,淘汰化工企业60余家、造纸企业70余家。

宣城市还先后出台《关于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严肃查处未批先建行为,严厉打击超标排放和直排偷排等违法行为。从2010年起,连续四年开展环保“绿剑行动”,检查重点企业1043家次,立案处罚149起,公开挂牌督办32家,关闭铅酸蓄电池、化工、造纸等企业127家。

宣城市坚持自上而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原则,扎实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争取国家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近亿元,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惠及人口19.77万人。建立农村集中式人工湿地、氧化塘和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91个。全面推进南漪湖、水阳江、青弋江、徽水河等重点流域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先后投入7亿余元,扩建11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9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和7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铺设城市配套建设污水管网353.4公里,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0.82万吨。全面完成市区89台燃煤锅炉整治,提前2年完成城区燃煤锅炉淘汰任务。

2012年,宁国、绩溪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县(市),并被批准为第五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2013年,郎溪、泾县、广德、旌德创建国家级生态县通过省级验收,并推荐上报待评。2013年,该市国省控水质监测断面达标率为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为87.9%,全市功能区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达标率为100%,成为全省3个单元生态环境状况最优的城市之一。

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呵护蓝天碧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