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创建森林泉州 改善生态环境
森林泉州
街头的木棉花令人赏心悦目
“帝京须早入,莫被刺桐迷。”唐人曹松风趣的诗句,勾画出千年古港泉州绿意萦城、花潮似海的美丽景象。时光荏苒、花谢花开,今日的“东亚文化之都”,已然成为一座“城在林中、水树相映、满目翠色、陶情自然”的海湾型滨海城市。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泉州荣膺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的基础上,将森林城市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载体,根据“两带三核多园多廊道”的总体布局,大力组织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和生态文化五大工程建设。一座生态、宜居、文化、幸福的森林城市,正为泉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夯实根基,让生态建设的甘甜果实惠及城乡居民。
绿色通道擦亮流动的“绿色窗口”
“车行路上,像在看一部流动的"绿色电影",司机们这样形容在泉州的行车感受。道路通达四方、迎来送往,是城市形象的窗口。为了用绿色装点这些窗口,我市按照“以绿为主、以美为辅,先绿化、后美化,普遍绿化、重点提高”的原则,构建沿路、沿江生态绿化带,有效改善了城镇之间联系通道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形成了一道道优美的绿化线和风景线。
通过城市绿化花化彩化工程建设,行走在市区内,人们能收获“一街一景致、一路一特色”的美妙感观。目前我市已完成滨海街、丰海路、山海路等20多条城市主次干道绿道建设,完成林荫路建设9.60万米。与此同时,以“一带两环四放射”观山亲水绿道系统为主体的城市环城绿道建设,将滨水休闲绿道、滨海公园绿道、山线绿道等串珠成线,基本形成了城市绿色大环廊。
绿色一路延伸,在城市主要出入口,我市建设了桥南立交互通区、晋江大桥南北互通区等40多公顷景观绿地,一张连接城乡公园、居住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的城市绿道网络日渐完善。而在更广的范围内,我市围绕“绿色长廊、和谐公路”的建设目标,大力推进高速公(铁)路、国省道沿线景观整治工作,打造“带、网、片”相连的“四季皆绿、四季有花、四季变化”的森林生态景观通道,辖区内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达100%。
绿色村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6.1平方米
全市省级森林城市建设范围(鲤城、丰泽、洛江三区)有花卉企业53家,种植专业户355户,栽植各类花卉面积5637亩,产值达8.7亿元
绿色村镇
陶冶情操富了腰包
绿色不仅环绕城市,更落户乡村。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村镇绿化工程为重点,通过绿化促美化、绿化促文明、绿化促致富,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最大限度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乡村公园绿地和风景片林建设中,我市注重发挥丰富的地理环境优势,突出打造田园风光特色,最大限度地保留乡土元素,传承地域传统文化,形成了“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品”的特色。目前,建成区范围内有洛江区河市、马甲、罗溪、虹山四个乡镇,每个乡镇和村庄都拥有至少1处公园绿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6.1平方米。
村镇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催生出产业。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正蓬勃发展起来。目前,河市镇、马甲镇乡村旅游已串点成线,形成东线河市山边—新告市级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西线河市南塘—马甲彭殊—马甲梅岭,北线罗溪前溪—虹山区级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绿色不仅陶冶了群众情操,更富了百姓腰包。我市以“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为载体,组织发动农民开发利用“四旁四地”,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现代花卉和非木质利用经济。目前,全市省级森林城市建设范围(鲤城、丰泽、洛江三区)栽植各类花卉面积5637亩,年产值达8.7亿元。
绿色城市装点生态宜居幸福城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如上海世博会主题所言,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是百姓生息的家园。为了营造优美的创业和居住环境,我市大力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不断拓展绿色空间,发展山地公园,建设社区绿地,加强庭院绿化和垂直绿化,让绿色成为生态宜居幸福城的主色调。
无论你身在校园、单位还是小区,举目可寻绿色芳踪。目前全市建成区内的开发区、校园、住宅小区、军营等绿化覆盖率全部达到32%以上,更有21个居住小区和28个单位庭院被评为省级园林式居住小区、省级园林式单位庭院。
如果市民的脚步走得更远些,在泉州建成区和近郊,就能找到10处面积大于20公顷的公园绿地。去年以来,我市相继建成滨海公园、桃花山公园、江滨公园、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西侧公园绿地、市行政服务中心广场及周边绿地等一批综合性公园和绿化广场,成为市民休闲漫步的最佳去处。
绿意仍在恣意生长。今年,我市又新建桃花山公园和北峰片区潘山公园,目前已完成投资10800万元。同步实施的还有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将军山地块片林建设、东海行政中心东南侧绿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与泉州博物馆之间绿地等城市片林和绿化恢复工程建设,累计投资已达7032万元,实现了市民出门平均500米内就有休闲绿地。
绿色屏障“三沿一环”守护生态前沿
在装点城乡风景的同时,造林绿化更是守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三沿一环”(沿路、沿江、沿海、环城)造林绿化和封山育林,积极营造混交林,优化林分结构,将沿路、沿江、沿海、环城森林打造成具有保持水土、减灾防灾、美化环境等多功能的绿色屏障。
一段时间来,环城高速公路各个互通口、清源山、大坪山、桃花山、观音山、紫帽山共2044.5亩的中心城区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工程持续进行。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市还对沿路、沿溪、环城一重山采取禁伐、封育与人工补植套种相结合的办法,并同步抓好稀疏林地和茶果园补植、低产低效人工针叶纯林改造。
不仅如此,结合绿道山线建设,我市积极对沿线公园、山体进行改造提升,打造成为城区居民休闲运动、康体健身、畅游郊野、饱览湖光山色的便捷载体。目前,辖区内宜林地绿化率已达100%。
生态文化
全民建设绿色家园
创建森林城市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接力赛。泉州把“人人参与森林城市创建、个个分享林业发展成果”作为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在全市掀起创森热潮,
市树刺桐、市花含笑深受市民喜爱。今年,我市进一步加强市树市花宣传,在全市推广种植刺桐树78亩,目前中心市区共有刺桐树2.43万株。市民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参与“创森”杯摄影比赛,记录下泉州城的绿色容颜。
各领域生态知识深入人心。泉州市科技馆、泉州师院、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分别设有动植物标本室、湿地文化宣传走廊和“东亚文化之都、宜居森林泉州”宣传廊,每年的“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都掀起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潮。
义务植树活动参与广泛。每年的植树月期间,全市各地干部群众积极开展“青年林”、“双拥林”、“巾帼林”、“关爱自然义务植树”、“读者林”等志愿主题活动,目前全市累计已有445.52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随着棵棵树苗的茁壮成长,泉州森林城市正枝繁叶茂、荫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