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看龙南县林下经济如何成致富绿色银行
村民在林下种植红豆杉。
在龙南县程龙镇养殖基地,几十万羽三黄鸡在树下欢腾雀跃,四处觅食。三黄鸡因肉质好、销路广、效益高,给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林下种植养殖已然是龙南林农发家致富新路径。
近年来,龙南县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坚持“生态中有产业、产业中有生态”的理念,切实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林下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种养循环经济,不断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实现了既保护绿水青山,又让林农真正富起来,林下经济发展成为绿色富民的新亮点。
求变照亮林下路
“靠山吃山”是龙南县林农祖祖辈辈的传统观念,然而这一历史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天然林禁伐政策的一纸禁令,当地林农结束了“吃山”的历史,林农纷纷走出山林外出务工。进入新世纪以来,“绿水青山也能出金山银山”,该县部分头脑灵活、行动果敢的先行者觉察到林下种植养殖的商机,把目光投向了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路径。
2000年,在外务工多年的龙南县程龙镇村民钟礼明决定回乡创业,承包林场发展林下种植业。当时,搞林下种植在龙南县来说还是件新鲜事儿,他在村里承包了1.5万余亩林地开始搞起了林下种植。正是这个时候,该县也在一边进行林业生态建设,一边积极引导林农探索新的增收出路,发展林下经济,让林民多渠道、多途径增加收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钟礼明已经成为该县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先后成立了龙珠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兴办木竹制品加工厂和金山木业集成板厂。
“再过一段时间,我种植的石斛就可以收割上市了,今年产量好,年收入几十万元不成问题。”进入初冬时节,钟礼明满心欢喜。他的山场种满了石斛、毛竹、红豆杉、白茶……郁郁葱葱的苗木给平静的小山村平添了不少生机与活力。如今,在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像钟礼明这样的致富能人另辟蹊径,在林下大做产业文章,实现了由“砍山吃山”到“护山靠山”的蜕变。
念活林下致富经
龙南县山林资源丰富,在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经营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该县抓住有利时机,助推林下经济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采取调整、扩大、提升、延伸等措施,将林下经济打造成为绿色发展、助民增收的引擎产业。
据龙南县林业局工作人员李家昌介绍,龙南山清水秀、生态良好、林间利用率高、交通便利,具备发展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为此,该县一直将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致富的民生工程来抓,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并突出以市场为导向,注重调优产品结构,在巩固以脐橙为主的基础上,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做精做活林下种植养殖业,做实做细绿色食品开发。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激活了一池春水,该县里仁镇冯弯村村民李建忠在林下培养红豆杉、冬青、茶花、榕树等绿化苗木120余亩,仅苗木一项年增收100万元;种植户罗洪法承包了350余亩荒山和农田种植黄栀子,亩产3000元以上。罗洪法还以“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上千农户发展林下黄栀子种植和蜜蜂养殖等。
与此同时,龙南县还突出以示范带动、服务促动,进一步完善激励和扶持机制,结合县域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因素,划分六大片区,因地制宜,分区施策,整合国家扶持补助资金和技术力量,鼓励广大林农利用自有林地或承包林地,建立标准化栽培养殖示范基地,培育和引进适销对路的新品种,推动上规模、上档次,形成产业优势,实现了由零散经营向大户集中“抱团”发展,先后做大做强做优了无公害蔬菜、三黄鸡、中华鲟、香菇、木耳等种植养殖,并依托资源、区位优势推进森林旅游深度开发。目前,该县18个乡镇(场、管委会)在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使林下经济一举多得,既提高了林地的综合效益,又有效地增加了林农的经济收入。
林下产业齐发展
“多亏合作组织帮忙牵线的‘科技保姆’参谋,让我发展油茶产业少走了很多弯路。”日前,龙南县油茶种植大户王小林望着自家郁郁葱葱的油茶林感激地说。原来,王小林之前造的1000多亩油茶林成活率平均只有70%,成活下来的长相也不堪入目,他苦思冥想也不明白原因。后经合作社出面,邀请油茶专家吴延旭上门诊断,检查出是因为基肥没有拌匀,将直接种在上面的苗子烧死。采取相应措施后,油茶的枝梢普遍抽发了30厘米至50厘米长,让今年喜获丰收的王小林喜笑颜开。
为了让林下经济真正成为群众的致富新路,龙南县积极鼓励龙头企业、中介机构、经纪人、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机构牵头建立一批合作社,大力提升合作水平,发挥科技力量,重点解决群众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所需的资金、技术、销路等问题。并以合作社、专业组织、行业协会为平台,采取入股、联合等形式,把种植基地、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乃至科研单位、金融机构都吸纳进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优势互补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经营体系。
林下经济的发展,使林地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目前,该县林下经济形成了林渔、林畜、林禽、林菜、林蜂、林菌、林药、林游等多种发展模式,该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的农户达6995户,经营面积39467.3公顷,带动农民就业38879人,走出了一条“不砍一棵树,一样能致富”的路子,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