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动态 >

城镇化 必须把“人”摆在首位

时间:2022-07-07 18:36:06 | 来源:求是网

城镇化 必须把“人”摆在首位

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强调,新型城镇化核心是写好“人”字,说到底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城镇化,最初始于在于人的自然聚集,其建设的进程也必须坚持“人”这个“核心”,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应当将“人”置于中心,摆在首位。

城镇化需要注入人文关怀。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些年来,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视觉冲击,也在分享着社会发展进步给我捧出的丰盛硕果,但当前的城市“人文关怀”现状却让人难免担忧。诸如外来人口难以真正融入城市,被边缘化、被区别对待、被视为是来“侵占”这个城市发展红利的一族……诸如此类现象,让他们感到心寒。人的心理及生理上的需求和满足感必须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点思考因素。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城镇化过程中,人们更多地处于安全需求与社交需求——第二至第三的需求层级之间。这个层级段中,强调的正是“人文关怀”。其包括满足主体——人心理方面的需求:安全感、自由、防御实力、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要;同时也包括参与感: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等。这些需要更加细腻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关注。城镇化必须注入人文情怀,给以主体应有的人文关怀。不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地方的创新动作,都必须围绕这一点做好文章。将这种人文关怀之“爱”作为一种润滑剂,磨合城镇化中的各个机件、各种元素、各类群体之间的关系,让这个城市更有情感,更加和谐。

城镇化需要融入文化元素。俗话说,有水的地方有灵性,那么也可以说一个有文化的地方有内涵。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力。一个地方的优秀文化元素属于这个地方的软实力,是内在精神的提升,是一个地方市民对这个城市的认同与慰藉,是城市管理者智慧与情怀的折射。其可以对外界释放出巨大的辐射力、感染力,能够让外界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割舍的美妙感觉和头脑印记。有学者认为:“文化软实力像一条绳子,硬实力像一堆硬干柴,绳子虽软,却可以把硬干柴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铸造一座美好城市的巨大能量。”一个城市必须将这种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应有贡献力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城镇化过程必须摒弃“建筑化”的粗放思维,不是将其异化为“圈地运动”,和“赶人上楼”;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这一原则,在加长城市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挖掘、保护和传承这个地方固有的优秀文化元素,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丰富内涵与品位层次,让人们既享受现代文明的生活,又能得到这个城市历史和人文的涵养。

城镇化需要灌入人性理念。城镇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客观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是前提要素,而人性的设计是必要补充。如果说“人文关怀”、“文化元素”二者是从意识的层面进行文明的倡导和价值观的呼吁,那么“人性设计”则更加注重务实的效果。这种人性的设计是从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的视角考虑的,更加注重从“应然状态”到“实然状态”效果的追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荷兰第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的“为避免尿液四处横流而设计印有苍蝇图案的小便池以及为迎合了人们‘投篮’欲望而设计的篮筐式垃圾桶”的经验做法,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人性设计不一定是“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直言相劝,也不一定非得挂上“往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一厢情愿。我们需要转变思维,将被动转为主动,将空洞的口号变为一些润物细无声的有情、有趣、有吸引力的主动作为。

李克强总理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因此,城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原则和终极追求,让城镇化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彰显“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