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长远 保护茶马古道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化传播古道之一,是西藏连接祖国内地的重要纽带,是汉族和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相依共存、友好互助的历史见证,也是我国古代与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密切交往的一条国际贸易通道。
茶马古道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是古代西南地区商业贸易的民间通道。其历史悠久,线索分明,分川藏、滇藏、青藏(甘青)三条大道,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连接川滇藏青等区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并由此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茶马古道属于线性文化遗产范畴。它串联了茶叶产地、储藏地和消费地的主线,其看得见、摸得着的遗产构成,由以下五个方面所组成:一是古茶园(茶树)、古茶号、老茶厂;二是古城镇、驿站和集市;三是古道;四是古寺院;五是桥梁、水井、摩崖石刻等其他遗存。近年来,云南省陆续将茶马古道上的古镇、古村落、古建筑、古驿道等文化遗存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旅游小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正经历从“文物”到“文化遗产”的历史性转型。然而,我们还缺乏茶马古道的深入研究,存在认识不足、家底不清、机构不全、资金匮乏等实际困难。岁月流逝、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也无情地吞噬着茶马古道的文物,沿线各民族珍贵的传统文化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与原有环境脉络相脱节,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内涵;且由于茶马古道分布范围广、遗迹种类多,保存情况复杂,保护管理难度大。只有通过文化线路才能将这些散落的明珠重新串联起来,将文化与自然要素重新整合,构成区域尺度上价值无限的文化项链,成为人们开展生态教育、文化休闲以及科学考察的最佳场所。
有鉴于此,笔者对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以下思考:
第一,加强研究,夯实基础。抓住国家层面保护茶马古道的良好契机,建构高层次的管理协调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工作思路,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各省区通力合作,提高认识,在政府层面抑或职能部门的角度都要在抓住共性的基础上,凸显个性特征,力争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有利契机,做好各省区、各州市、各民族地域的茶马古道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工作,并积极征集茶马古道文物,充实藏品,建立茶马古道博物馆,举办各种专题展览。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单体具象的文物保护,还应该延伸至积淀其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和周边的生态环境等。
第二,编制规划,切实保护。茶马古道是中国民族南北迁徙的大通道,人类学家称之为“藏彝走廊”。“藏彝走廊”内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过程,清晰地显示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和文化互动,有助于我们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各地区制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镇建设、水利、交通等专项规划相衔接的保护规划。可采用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文化名城(村镇)逐级保护,按照地域关系、历史层序、文化品类,应选取重要的和具有代表性的区段,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建立茶马古道遗产保护核心区。
第三,合理开发,造福人民。茶马古道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后劲,对外界展现着迷人的魅力。在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应着力于她的发展。在打造川滇青藏品牌战略中,茶马古道应成为这一地区文化保护旅游联动的最佳纽带。我们还要注意以科学审慎的态度,保护和恢复茶马古道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同时,我们必须以保护文化生态资源、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开发利用的前提,树立适度开发的科学理念,防止过度开发和人造景观破坏茶马古道的原真性。
第四,立足长远,再谋新篇。申报世界遗产是向国际范围内宣传遗产价值、展示遗产保护成果,并主动接受国际监督的一种途径。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将大幅度提升遗产的国际知名度,整体规范和完善相关保护管理工作,使之得到良性互动与发展。在普洱论坛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在国家文物局的统领下,各省区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精诚合作的坚决态度,应依据《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及其《操作指南》关于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等要素的要求,评价茶马古道的保护状况,对茶马古道的遗产价值进行评估,做好舆论宣传,为茶马古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极开展可行性研究提供科学翔实的决策依据,从而使茶马古道这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财富,在我们手中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