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南县生态与经济“互动互推发展”
沂南县是全国重要的石英砂原料供应基地,年产石英砂600万吨,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石英砂加工企业达107家。这些项目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同时,也带来了水质、粉尘等污染问题。为彻底解决这一矛盾,2013年该县开展了集中整治活动。截止到目前,全县已有13家企业通过了环保验收,13家企业批准调试生产,31家企业正在改造,50家企业停产。
改造停产的背后是生态立县的呼声和保护环境的信念。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互动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经济,把优势生态资源变成优势产业资源和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了在县域经济竞争中的“体量优势”。
择业选商优化产业结构
沂南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化发展之路,把大力发展“6+2”现代产业集群作为生态经济发展启动点,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转型升级。在招商引资中,该县不是“来者不拒”,而是“有所选择”,以“生态标尺”衡量项目优劣,确保引进符合生态工业标准的大好项目、高精尖项目。同时,为确保“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沂南县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对曾为该县争得“中国硅砂之都”“中国肉鸭第一县”荣誉的石英砂和畜禽两大支柱产业进行集中整治。
生态也是生产力,对生态理念的坚守,对环境保护的执著,非但没有影响沂南县科学跨越发展的进程,反而成了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该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特色产业百强县”“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今年以来,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1亿元,公共预算财政收入10.8亿元,增幅均居全市第一位,在全省县区的综合实力比去年年底上升了15个位次。
涵养生态提升现代农业
沂南县以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为取向,坚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大力实施“3612”发展工程,即依托沂、汶、蒙3条滨河现代农业示范长廊,精心打造优质粮油、有机蔬菜等6大主导产业,培育100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200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加快基地升级改造,提升基地规模和档次,在全县构建起“一廊一区连八带”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在全市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十二有”标准的基础上,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要求,着力用科技和标准提升农产品质量。
目前,全县优质农产品基地达到220个,总面积44.5万亩,先后荣获“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称号,在全市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中实现了“四连冠”。
强力推进助推文化旅游
沂南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开发”的运作模式,将自身优质资源与外部资本相嫁接,实行“三放四抓”(即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手管理,抓规划、抓设施、抓品牌、抓营销),以大手笔规划,推动旅游产业跨越提升。先后编制完成了《诸葛亮文化旅游区发展》等15个总体规划、控制规划和专项规划,集中打造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区、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品牌发展”战略,重点招引实力雄厚的企业进行投资开发,以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功能,力促旅游业转型升级。围绕“绿色生态”品牌,重点建设国家级汶河湿地公园等;围绕“温泉养生”品牌,重点建设总投资30.57亿元的智圣国际温泉城等。
目前,沂南县已建成文化旅游重点项目15个,同时,依托“生态、特色、高效”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县已拥有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6个,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实现文化旅游总收入8.8亿元。
科学建设提高宜居指数
沂南县将生态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开发、管理之中。按照“一城两河三山”的城市总体框架,植入生态规划,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把城市绿道与水系、湿地和公园有机相连,先后实施了人民路东通等21条道路改造提升工程,推进了德胜社区等1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了汶河、沂河东湖湿地公园等;新增城市绿地87万平方米,扩大城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生态建设,受益的不仅是市民。在农村,大力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了城乡垃圾清扫、清运、处理的一体化和市场化;深入实施“生态沂南,美丽乡村”示范工程,形成了以美丽乡村为点,以优美路域为线,打造美丽休闲片区的“一点四线连四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总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