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科教 >

治理雾霾须从“根”入手 何须“借北风”

时间:2022-07-17 15:36:07 | 来源:《中国科学报》

治理雾霾须从“根”入手 何须“借北风”

不久前,一篇名为《谁偷了北京的风?》的文章,将北京雾霾元凶指向了内蒙古大规模的风力发电。

无独有偶,风和霾的抗争还不止于此。北京正在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中,计划用专门章节阐述城市通风廊道。所谓城市通风廊道,就是在城市中规划建设绿化隔离带,通过让风吹过城市的方法降低雾霾。

雾霾是不是真的与风有着“不解之缘”?风道真的能成为治理雾霾的良药吗?

雾霾怨不得风电

据《谁偷了北京的风?》一文称,从2008年以来,中国北方的“大风口”内蒙古地区开始打造“风电三峡”,“巧合的是,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的剧增,也正是从2008年前后开始”。

对此,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这种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在刚刚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会议期间还出现了APEC蓝,那时候内蒙古的风电场可是都没停啊!”

此前有研究表明,风经过风电场时,风电场效应使风速明显衰减,之后回升,影响距离为30~60公里,超过这几十公里,风力可100%恢复。而从内蒙古到北京的距离是400公里,对于风速的恢复可谓绰绰有余。

事实上,风速的衰减受地表起伏粗糙度影响比较明显,尤其是高楼大厦对风速的降低远大于风电场的影响。

顾为东告诉记者,风机的运作几乎不会对风速产生影响。此前,荷兰和美国学者设计了一个风力计算模型,即如果把全世界各个地区按一定密度布满风机,风速的降低程度也才只有0.009%。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这种说法缺乏依据,目前为止还未出现任何关于这一方面系统、科学的研究。

“风力的减弱,是全球性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北京的问题,也更怪不到内蒙古风电场的头上。”顾卫东强调,全球气候变化对雾霾的形成和消解都有着极大影响,但风电并不是罪魁祸首。

风能否吹走雾霾

“大风起兮云飞扬。”用风来应对雾霾的纠缠,似乎是一个好办法。“用城市风道吹雾霾”的想法由此而生。

在静稳无风、大气扩散条件差的不利气象条件下,污染物容易堆积。因此,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将霾等污染物吹走成为备选的除霾方式之一。

而面对规划中的风道,有人举手称赞,也有人投了“反对票”。

顾为东指出,风道的规划是应急之策,而非长远之计。在城市中规划大面积绿化吸热带,可强行把风“拉”过来,在短期内有可能取得一定成果。

“一定级别以上的风力可吹散霾,但自然界不是每天都有风,没有风的日子怎么办呢?”WWF相关负责人表示,风道的做法“治标不治本”,风的有无、风力大小与霾的形成完全无关,又怎么能根治雾霾呢?

据了解,根据目前北京中心城区的通风潜力和热岛分析结果,结合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实施情况以及北京的主导风向和清洁空气来源等,有关单位目前正在对6条主要的通风廊道进行规划研究。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简红阳告诉记者,城市风道的规划要求风道走向必须与城市主体风向相一致,这导致规划非常困难,而对雾霾的解决能力也有限。

面对越来越高的城市容积率,风道的规划似乎又和经济发展相抵触。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需要为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带作出让步。不过,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强调,规划风道意味着人们对雾霾治理越来越重视,因此应投一张“赞成票”。

治理雾霾须从“根”入手

“应对雾霾,我们是做了很多工作,但基础研究太少,导致对雾霾的了解太过匮乏。”简红阳表示。

2012年“雾霾”一词获得年度十大热点词之首,并在2013年继续蝉联“桂冠”。不过,这并未使雾霾研究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时至今日,面对雾霾,更多的是治理,而不是研究。

顾为东表示,风确实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雾霾,但规划城市风道这种方法不能产生“持续的风”。如果能产生连续的、强烈的空气流动,风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应急策略。

WWF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当前的雾霾呈现出跨区域污染和跨区域治理的特点,而且霾的产生是经济发展模式落后造成的。因此,从根本上治霾,就必须进行经济转型(能源转型与工业升级),不能用应急的方法图一时安稳。

霾的产生主要来自工业和能源生产的排放。因此,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效、加强末端治理、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才是根本举措。

简红阳则表示,降低雾霾,不能总在产生之后去补救,而是要在雾霾产生之前着力控制。比如,通过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降低交通出行;注重乡镇发展,降低城市人口密度;加快基础研究的脚步,对雾霾产生形成深入全面的分析;深化能源转型,提高能源效率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