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森林资源 >

生态文化 文明传承福建让绿色承载梦想

时间:2022-08-04 16:36:02 |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生态文化 文明传承福建让绿色承载梦想

“如果我们想自救的话,只有进行文化价值观念的革命。”罗马俱乐部创始人贝切利认为,人类入侵生物圈,破坏了自己明天的生活基础,只有从更深的思想文化层面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

福建作为中国最“绿”的省,又是我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她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是如何追寻理想和信念,如何以可感、可触、可依的载体,让人们肆意青春、张扬梦想的呢?

请跟随《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走进福建,去感受生态文化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吧。

可感,山水间凝结文化神韵

历经6个月的层层考察和选拔,第二批福建十大“树王”评选结果于2014年10月揭晓,漳州市的“荔枝王”、泉州市的“圆柏王”和莆田市的“秋枫王”等纷纷上榜。

这是福建保护古树名木的行动之一,2013年和2014年共有20个树种参评福建“树王”。“‘树王’所在地将对‘树王’重点保护,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认养和推介活动,以促进保护。”福建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为配合开展“树王”宣传活动,福建还专门出版了《福建树王》画册。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其基因在整个生物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05年,伴随着《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福建公布了第一批城市一级古树名木名单,各设区市相继制定了古树名木管理规定,为古树名木建立“户口档案”。目前,福建已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8.2914万株,其中国家一级古树4450株。“树木具有文化属性,树木文化是生态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挖掘、整理并应用树木文化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福建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说。

福建历来重视森林文化潜力的挖掘,为让人们更好地从文化视角认识林业,福建成立了森林文化编委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森林文化调查研究,计划编写8册涉及古树名木、森林休闲以及竹、茶、花文化等内容的系列丛书,其中《森林与文化》《森林文化研究》《林业谚语浅释》《福建花文化》已出版;为展示根雕文化,闽侯县上街镇建成了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的根雕城,使枯死木和树根化腐朽为神奇,特别是其独具匠心、妙趣天成的艺术感染力带动了林业产业的迅猛发展,全县木雕根雕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为弘扬中华传统红木文化,2014年底,仙游县举办了隆重的“仙作·红木文化周”,既展示了红木科普知识、文化创意产业,又分享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鉴赏……

有专家表示,我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相关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探求有效方式,使传统文化像空气一样可感、可知、可行、可融,成为引导人们向上向善的力量。

在山水间感知文化、感知中国,不正是保护森林、弘扬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吗?

可触,山水间留住美丽乡愁

“我是树精灵,是这里的森林之王……”在福建省永安市生态文明建设馆,一棵“参天大树”在“森林”中大声地说,欢迎前来参观的人们。

“叽叽,喳喳,啾啾……”记者还没缓过神,就看见一只“小鸟”冲过“薄雾”落在树枝上,呼朋引伴前来嬉戏。

“这些都是通过声、光、电实现的。”永安市林业局副主任科员杨敏介绍,市生态文明建设馆总面积1600平方米,目前尚未完全竣工,待全部建成后,这里将是全市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展示的重要平台,“尤其对于提升青少年生态意识有着积极作用”。

事实上,类似永安这样的生态馆在福建还有10多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均能见到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自然生态宣教馆。

森林兴、文明兴,森林失、文明移。在福建,森林美不只体现在室内,在广袤的城市和乡村亦随处可见。尤其福建自2010年启动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以来,通过摄影、书法、绘画等载体体现森林美、家园美,进而呼吁全民参与共建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的活动屡见不鲜。

福建省绿化办负责人以主题为“让森林走进漳州,让漳州拥抱森林”的摄影活动为例说,如果说将绿色植根大地是通过体验将文化汲取,那么对于无法亲身参与其中的人而言,视觉的冲击,也足以带来心灵的震撼。

“美术、征文大赛也一样。”上述负责人表示,“都是希望为市民搭建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关注自然的平台,希望大家用锐利的目光、流动的笔触,去发现森林之美、城市之美,在山水间留住美丽乡愁,进而积极参与其中。”

目前,福建已拥有国家级森林城市1个、省级森林城市25个;建成全国生态文化村10个、省级生态文化村51个、省级生态文化企业32个。尤其是2014年福建农林大学作为唯一的高校被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为福建增强全社会生态意识、加快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平台。目前,福建共有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6家,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30家。

参天大树有其根,怀山之水有其源。或许,这就是生态文明给社会个体健康成长提供的价值理想、道德信念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可依,山水间刻着播绿身影

知森林之美,而去建城市之美,建设者才会获得更多的心灵愉悦。

福建的采访之行,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在建设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的进程中,“行”是人的关键,如何通过“行”,使所有人的个体价值充分体现,实现“1+1>2”,才是中华文明的根本。

王学恩,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在远离人烟的深山中,他一呆就是30多年,不论严寒酷暑,一直坚持在没有路的原始森林间巡查,用心血守护着5万多亩森林,哪怕是县城的家被洪水淹没,孩子在北京结婚,他都没有离开过山林。而今,他即将退休,但他并没觉得自己要离开龙栖山。他说,未来并不遥远,这里的每一棵树都和他的孩子一般,他要见证龙栖山的未来。

李美和,开创家庭承包荒山造林第一人。在“无树光溜溜,下雨沙石流,泥石盖良田,年年粮歉收”的家乡,1979年春,李美和的父亲李金耀承包了仙游老家1200亩荒山,由此,我国第一份“包山合同”诞生了。多年来,父女俩先后在山上种下40多万株杉木、马尾松等。她和父亲的做法不仅在于改善了一方水土,更在于她率先冲破旧的林业经营体制,带动了当地乃至福建省的林业改革。

记者在福建采访发现,谷文昌、詹夷生、黄金水、王学恩、李美和等生态建设者、守护者们的故事,好多人耳熟能详,他们的精神影响着一代代务林人。

不久前,福建省委教育实践办发出通知,要求相关单位要以谷文昌精神为镜深入开展对照检查工作。记者在漳州市委的相关文件中看到,“深入学习和弘扬谷文昌精神,就是要学习他重视生态、保护环境的发展理念”,“推动漳州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一种健康的文化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理念、一种习惯、一种追求,进步者可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带领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