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大省山西的修缮困境:古建全修一遍需上百年
清朝大学士陈廷敬祖辈居住的半坡古村,因当地政府以煤矿开采为由被拆除。此事近日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热议。每当山西文物部门面对文物残破被毁而遭受“保护不力”的指责时,2012年底的一组官方数据,或许可以道出文物部门的苦衷。
2012年12月19日,第五次中国文物保护工程会在太原召开。会上,山西省文物局提交的《文物保护工程的交流材料》上显示,山西现存古建28027处,假定其中10%即2800处亟需保护维修,按照现有的施工实力,每年仅能完成20余处,全修一遍需140年。
两年后的今天,这串惊人的数据未有太大改变。最新数据显示,山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这些文物散落各地,有的至今隐匿于民居。按照文物价值大小排序,应从国保(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保、市保、县保以及不可移动文物修起。然而每年有限的文保资金,使之难以实现。
山西财政近年拨付的文保资金逐年递增。2011年该省投入3300万元人民币,次年上升到6200万元,2013年这一数字破亿。2014年,山西财政部门下达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4.05亿元,用于修缮保护该省150处国保。
山西省文物局政策法规处处长许高哲4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修缮文物要分清轻重缓急,通过统筹部署按照历史文化价值高低依次修缮。山西这几年从未停止修缮文物的步伐,但这是个漫长过程。
官方通报的修缮竣工古建中,多为保护价值极高的国保单位。256万元保护修缮唐代佛教道场正觉寺;250万修缮唐代木构古建天台庵;700万保护中国唯一波斯祆教古建祆神楼;800万保护唐代寺庙大悲院;300万元修缮唐代古刹龙兴寺……
一座座重点文物受到官方重视,而散落在民间的低级别文物,山西文物部门正想方设法地动用社会力量。
2010年10月,山西曲沃出台《曲沃县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办法》。这是山西将于2015年实施中国首个省级“古建筑认领”法规的样本城市。认领者需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产权不变,期限不超30年,认领期满,古建筑的管理使用权无偿返还原所有者。
曲沃县当地农民企业家畅义龙签约认领桥山黄帝庙遗址,拟投资1.2亿元兴建桥山黄帝庙风景区;曲沃县工商联合会原主席黄文生,投资200万元认领西海龙王庙;农民巩代生投140万元认领义城黄帝庙;县工商联合会副主席冯才投400万元认领南林交龙泉寺。
单纯依靠政府主管部门修缮文物显然不够,是中国文物界普遍达成的共识。山西省文物局博物馆管理处长赵曙光认为,对于山西这种古建文物丰富的省份而言,在修复、维护等方面引进民间资本或许是未来的方向,“山西鼓励更多有识之士加入文物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