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细节决定宜居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的悲剧,引发了人们尤其是城市管理者的深刻反思。我们除了应当反思如何提高城市公共安全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之外,此次事故更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是,我们的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硬件水平不断上档次的同时,在城市规划的人性化水平,在城市管理的“软件”方面,在城市公共设施的细节关怀等方面,与市民对宜居城市的期望,与世界上一些城市管理先进的城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城市管理,尤其是特大城市的管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广。对于城市管理而言,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创新、智慧城市推进等固然重要,但与全体市民的安全感、幸福感紧密联系的城市细节关怀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此,才可能出现有学者所说我国大中型城市“能打赢大型战役,却在日常管理中落败”的城市治理窘境。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其实,细节也是决定城市管理是否健全、决定城市是否美好的重要因素,是决定城市公共安全是否有充分保障,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试金石,尤其是当我国城市在大规模更新和建设基本完成之后,更需要透过城市细节的改善,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在全球宜居城市评比中总是名列前茅。这个城市并没有豪华新奇的标志性建筑,没有壮观大气的城市广场,没有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却有功能混合、指标精细的城市规划法规,四通八达的地铁和地面公交系统,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全城的步行网络,以及那些与市民生活紧密联系,让市民感到安全、舒适的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城市管理,则向我们诠释了为何人性化的城市设计会引导更好的行为。仅以哥本哈根最为成功、最有特色的自行车管理为例,从2012年到2013年,哥本哈根市民的自行车出行率上升到41%,而小汽车通勤比例则降至12%。为了让骑行者有最大的安全感和便利感,哥本哈根在街道设计方面有诸多体现良苦用心的细节。例如,采用分离式自行车设施,使自行车出行更安全;路面振动带可提醒骑行者已经过于靠近路缘石了;一些交叉路口有供骑行者停车垫脚的设计和栏杆设计,让骑行者在等红灯时,无须离开车座或用一只脚勉强撑地。
北京人王力父子曾用六年时间在加拿大温哥华市拍下一万多张图片,回国后出版了《天大的小事: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一书,细致介绍了温哥华城市人性化方面的细节。例如,街道护栏的支脚都涂上了醒目的荧光漆,用来提醒夜间的行人;电线杆下面局部加粗,用来粘贴小广告;残疾人通道埋设了地热,所以不会积雪;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与残疾车等高的收银台、公用电话,在大超市、商场的门口,离门最近的、位置最好的一定是残疾车车位。温哥华在城市管理“小事”上种种贴心的做法,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温暖“小细节”,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我国城市在城市设计与管理人性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城市发展、城市管理更不能因为以经济发展为本而忽略公共安全细节。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因规划设计不合理、安全设施不健全、安全告知不周、应急管理不善、安全标识不清、暴雨中城市积水内涝、窨井盖缺失、电梯故障、地铁运行事故等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甚至当我们走在平坦的步道上,不时出现的市政管线检查井与路面不在同一个平面的情况,也会给行人造成不便,甚至会带来意外伤害。更不用说在城市核心的公共活动区,一些设计细节考虑不周,如坡道、台阶、铺装、出入口等设计不合理,也未放置铁栅栏等应急隔离装置,一旦人流量过大就可能出现极大的安全隐患。与之相比,国外一些发达城市,在“常态与应急”并重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方面做得更好。例如,美国纽约的街道和公共广场设计规范特别注意公共安全的细节设计。例如,他们规定,对行人流量大的街道,尽可能减少在路段中增设机动车出入口;设计机动车道或匝道时,尽可能减少小汽车与行人的接触界面,以提高出行者的安全保证。
我们城市管理、城市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管理。城市的有序运行,城市是否足够友善,还有赖市民的积极参与和自觉维护。良好的城市管理,包含你我的配合与参与,因而是所有城市人的责任。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充满细节关怀的城市品质,就离我们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