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草原生态 >

葛剑平:把生态位理念融入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

时间:2022-08-21 17:36:09 | 来源:人民网

葛剑平:把生态位理念融入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

我国的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是最大的内需所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城镇化发展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在“城进村退”的大趋势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城镇如何进取壮大,更要关注农村如何科学的规划发展,绝对不能让乡土文化茎折根断,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乡野”、“留守的家园”、“记忆的故土”。

新农村建设规划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规划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不少地区,规划实施的效果并不是很佳,老百姓并不是很认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无规。规划空白,新村乱建与旧村破败共存。尽管国家有明确的村镇规划法规文件,但部分省市往往偏重于镇级以上的规划,致使农村规划较为滞后。特别是随着农村人口的非农转移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民住房需求大幅增长。在农村规划缺失的情况下,农村建设呈现野蛮式生长。挣钱回家建房,这是很多农民工的夙愿。但个体建设往往是随心所欲,比楼高,比面积,比装修,而私搭乱建、违建的现象在一些偏远乡村比比皆是,无人过问,更无人究责。由于缺乏整体村落建设规划指导,于是新房建设村外扩张、村内建设闲置老旧的“空心村”现象大量存在。目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已经明确提出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但各地方在落实上,大都存在对新城镇规划投入足、考量细、办法多,对农村设计重视不够、任其发展的现象,缺少具体思路和有效举措。

二是乱规。盲目模仿,千村一面等现象丛生。村貌不美,村庄景观和风貌尚待改观。由于新农村规划兴起的时间较短,可借鉴和参考的经验较少,有的地区就盲目克隆城市的风格,导致农村成为缩小版的城市。同时,在规划中形式五花八门,杂乱无章。于是,中西合璧、中不中洋不洋“混搭”的有之;盲目推行“样板”房,千篇一律的有之;大拆大建,丢失原有地方建筑风格的有之。很多新建建筑在高度、体量、建筑形式和色彩方面与传统风貌形式不相协调,破坏了村落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特色的削弱和消失,消退了自身古朴田园的特质,丢失了原有的吸引力和魅力。

三是缺规。规划不全,公共服务滞后凸显。部分地方追求短期效益,农村建设规划热衷于供给一些周期短、见效快、易出政绩的公共服务。一些地方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的理解为村容村貌的改造,目光视角更多地投放在乡村景观设计,追求“形象工程”,把改善“村容村貌”视为首要任务,把主要精力用在“旧貌换新颜”上。很多规划没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村中供电供水、天然气、热力管道、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缺乏,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以垃圾处理为例,很多农村缺乏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多是就地倾倒在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导致垃圾成堆、臭气熏天、蚊蝇滋生、污染严重,极大损害了村民的身心健康。

四是失规。农村功能减退,留守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城镇化进程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寻求发展机会。而为农业提供主要劳动力的群体则更多的成为留守老人乃至儿童。广袤的农村逐渐演变为去人口化,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开始“空心化”。以民盟北京市委在门头沟、怀柔、密云等十一个区县32个村庄的田野调查为例,由于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锐减,房屋闲置率在30%-50%,出现“人走房空”的现象。村里大多只剩下年迈力衰的老人和妇女儿童,留守人口呈现出老龄化、弱龄化、弱势化的态势,以致农村剩余的妇孺老幼无力耕种承包土地,造成大片耕地撂荒。调查中,村民普遍反映,农村90后都基本不愿种田。与此同时,留守老人的养老、生活保障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与亲子之间的交流问题,留守妇女的家庭稳定等问题也给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题。12下一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