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动态 >

“雾非雾 霾非霾”的“雾霾”名词的科学性问题

时间:2022-08-29 16:36:01 | 来源:中国科学报

“雾非雾 霾非霾”的“雾霾”名词的科学性问题

“雾非雾、霾非霾”的“雾霾”问题,是现今社会最受人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之一;“雾非雾、霾非霾”的“雾霾”名词的科学性问题,也成了气象部门内外热议的一个重点。因为社会上众口一词都称“雾霾”,而气象部门则从科学上坚持认为,雾就是雾,霾就是霾,称“雾霾”不科学,气象台也都分别预报雾和霾。关于“雾霾”名词的科学性问题,我经过研究、思考,认识到主要是双方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

实际上,几十年前发达国家也遇到过与我国今天同样的雾霾污染问题,但他们不用现成的HAZE(霾)。而是新造了一个英语名词“SMOG”,它是分别取SMOKE(烟)和FOG(雾)的前后缀组成的。

从气象学角度看,名词“雾霾”不科学

在气象学中,雾是指,由于大气中因水汽凝结而成的无数小水滴的集合,使能见距离小于1000米的一种天气现象。而霾则是指,由于大气中无数固体颗粒集合而使能见距离小于10千米的一种天气现象。

所以,这确实是两种不同质的天气现象,但现今却把它们紧密联结组成新词。这个新词,不仅气象科学名词中没有,过去老百姓(603883,股吧)也是没有听说过的。而且,由于“雾霾”没有科学的定义,气象台也无法预报“雾霾”。

此外,气象学指出,雾霾之间除了雾滴和霾粒之别,以及能见度差异之外,还有许多不同。其中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是,雾是潮湿的而霾是干燥的。气象学里空气的干湿程度,是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的。中国气象局曾规定,雾霾天气中,相对湿度90%以上为雾,80%以下为霾。相对湿度在数值上等于大气实际水汽压与该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当两者相等时,称为水汽饱和,相对湿度100%,例如云雾之中。当大气中没有水汽时,水汽压和相对湿度都是0,例如沙漠之中。

从哲理、人文角度看,名词“雾霾”更合理

但是,城市中由于工业的发展,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给城市大气注入了巨量的烟霾颗粒。而这种颗粒一般都是吸湿性的,会大量吸附空气中和水滴上的水汽,使雾中相对湿度低于100%,或者说相对湿度不到100%,雾就可以出现了。有专家认为,“现在大城市中已经没有雾了”,说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至少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城市雾中就开始这样了。我在上世纪80年代研究过我国最大城市上海雾中的相对湿度,在使用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5年资料里,上海每年出现过雾的日数平均约43天,出现雾时的相对湿度定时观测(每日4次)中,共出现227次相对湿度低于100%的情况。其中195次为95%~99%,19次为90%~94%,8次85%~89%,2次80%~84%。最低2次分别是1979年10月11日的72%,和1965年10月17日,甚至只有67%,都出现在08时。同时统计的重庆、沈阳、天津和乌鲁木齐等城市也有类似情况,只是雾中相对湿度数值要比上海高些。我当时在文章中称之为“干雾”。

由此可见,大城市中雾的变干现象早已开始了,只是当相对湿度在90%左右以上时,霾粒还少,水滴还大,雾性较强,色偏白,感觉潮湿;而80%以下时,霾粒更多,水滴更小,颜色偏灰或偏黄,感觉干燥,甚至能闻到“烟味”。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雾都是处于由雾向霾转化的过渡阶段,常常也是最不易辨别的阶段。老百姓又不会去观测识别。此时称之为“雾霾”,岂不很自然,很合理,很科学?特别是,相对湿度介于80%~90%的雾霾,气象部门既不称之为雾,也不称之为霾,用现成的“雾霾”岂不也很自然?

实际上,亦雾亦霾的雾霾大气,可以看作是由雾和霾组成的矛盾,两者对立而又统一,并且可以互相转化(例如夜间降温,“霾”可以转化为“雾”,白天升温则相反),并非绝对不变。

“雾霾”“雾—霾”何妨并存使用

在气象部门,既然觉得“雾霾”名词不科学,自然会提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名词。在中国气象局主办的《中国气象报》和《气象知识》期刊上,普遍出现了“雾—霾”、“雾、霾”和“雾和霾”等提法。其实,“雾霾”名词的内涵倒不仅可以包括从雾到霾的整个阶段,而且还能包括二次生成的污染粒子(例如光化学烟雾),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未加定义的混合物。而非雾即霾的“雾—霾”等,从科学定义上说,恰恰是不能包括的。还有,在各种正式场合提到治理“雾霾”时,如果在雾和霾之间加“—”加“、”,不只拗口,意思也就不妥了。因为雾是不需要治理的。

实际上,几十年前发达国家也遇到过与我国今天同样的雾霾污染问题,但他们不用现成的HAZE(霾)。而是新造了一个英语名词“SMOG”,它是分别取SMOKE(烟)和FOG(雾)的前后缀组成的。这个词和“雾霾”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原因,我理解是,因为英国气候潮湿,它不同于干旱地区的(纯)霾,而是类似我国东中部地区,在雾中混进了烟、霾等颗粒。最近CHINADAILY评论有关雾霾纪录片中,也正是用“SMOG”来称雾霾的。

从上分析可见,“雾霾”的各种名称实际上各有其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出发点不同。因此社会上和气象部门何妨继续“各说各的”。

而且,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雾霾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将来我们科技发展治理好了雾霾,雾霾名词也会自然消失,那时我们自然就会忘记了“雾霾”“雾—霾”和“SMOG”,不是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