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草原生态 >

陕西:大胆尝试 找到“一带一路”新发力点

时间:2022-09-04 10:36:05 | 来源:国家林业局网站

陕西:大胆尝试 找到“一带一路”新发力点

2014年,74岁的肖云儒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作为长期生活在古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文化学者,能够从西安出发,重走丝绸之路既是夙愿,也是使命。肖云儒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作为年龄最大的团员,参与了这次由国内多家媒体举办的“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

沿着河西走廊,西出玉门关后,一直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放眼四望,掠过眼前的大多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还有点缀于其间的绿洲。在乌兹别克斯坦大沙漠中一场颇具惊险的“油荒”,让肖云儒在内的团员们领教了丝路之难,生态之艰。“丝路是伟大的,在这条路上曾经创造过繁荣的经贸和灿烂的文化,如果在生态方面我们能够和中亚国家形成一个互动交流,那将是一件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的大好事,毕竟我国的西北地区和中亚一些国家在气候上相近,地貌上相似,具备这种合作的潜力和条件。”肖云儒说。

这种想法和愿景,正在有望成为现实。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陕西如何找准定位、主动融入,除了经济、外贸和文化之外,以林业为主导的陕西与丝路沿线国家的生态合作、生态互补、生态交融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发力点。

复兴丝路:离不开对环境的保护

2100多年前开通的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互通之路、文化交融之路,也是一条通天下的林路。“我送茶叶你送汗血、我送牡丹你送核桃、我送陶瓷你送琉璃、我送丝绸你送石榴、我送金银你送球琳(美玉)、我送生漆你送胡瓜……”

这些农林产品的互通有无推动了中国古代林产品及加工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天长日久,丝绸之路本身也成了牡丹、芍药、石榴等植物的自然传播道路。

正是因为这些林产品的交换丰富了丝路沿线人民的生活,而交换的物种又促进了生态文化的传播。但同时,古丝绸之路也见证了楼兰古国等人类文明因生态变化而走向衰败的过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是加强区域林业合作的重要平台,丝绸之路的复苏,离不开对环境的保护和关注。”201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亚地区林业战略合作高级研讨会”上,这一观点得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广泛认同。

“中亚地区和蒙古以及中国西北地区被划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一地区的显著特点是水资源极度匮乏,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伴随着干旱,土地的生产能力较差,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使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人民生活更加贫困。”联合国粮农组织中亚林业官员艾克瑞·亚泽哲说道。

中亚五国领土面积总和大约有400多万平方公里,除一些大城市周围有成规模的绿洲外,崇山峻岭、沙漠戈壁、荒漠草原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提到中亚的生态,不由得让人想起“咸海危机”。咸海形成于25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水位经年保持不变。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大量用于农业和工业,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气候持续干旱,导致湖面水位下降、湖面积急剧减小和湖水盐度增高,湖盆附近地区大量干盐堆积。1987年,咸海分成两部分:北咸海和南咸海;而到了2003年,南咸海分成了东咸海和西咸海。“咸海”其实已经不复存在,有专家预言,咸海将在15年内彻底消失。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咸海剧变“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环境灾难”。

一条本来是林产品之路、生态路的古丝绸之路,在千年的流变中被流沙所吞没,被戈壁所侵袭,变得若有若无、时隐时现,在丝路经济带的大背景下,重建和复兴丝绸之路作为生态之路的任务重要而迫切。

绿色丝路:生态合作的陕西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林业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也日益加快,林业双边经济合作重要性日益突出。林业在国际政治议程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全球环境、乡村发展、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主要的途径之一,也成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林业已经走出单一的木材生产时代,走向国际政治和外交舞台,成为政治、外交、经济、环境、主权等重要问题的结合体和全球性的社会公益事业。

“我省与中亚五国在生态建设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巨大的潜力。中亚属干旱荒漠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森林植被稀少,风沙活动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生态衰退严重。中亚五国对于荒漠化治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技术和项目需求旺盛,林果、食用油、花卉种苗等林产品进口量较大,动植物初级制品、丝制品产销量也相对较大。”陕西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12下一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