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思维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
2014年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颁布实施以来“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思路的进一步明确。与此同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轴的智慧城市、信息消费、信息惠民、“宽带中国”正在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等部位推动下全面展开。如何透彻理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理解并利用应用互联网思维,充分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与各地特色,全方位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是各城市尤其是后发城市把握新形势下的新机遇,真正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
以下将对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四大主要任务的实施路径及其互联网思维提出建议。
一、农业人口市民化路径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
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将重点推进两类人口的市民化。一类是外来人口市民化,另一类是本城市范围内农村或乡镇农业人口市民化,需要分别按照积分落户政策,试点乡镇集体市民化的方式推进。
2.保障服务均等普及
后发城市在推进其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逐步实现服务均等化、普及化。一方面对于新转移市民,保障服务跟进及时性,进行各项服务设施容量评估与扩大,对新进人口进行针对性的过渡期服务提供。对于农村或乡镇农业人口,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保证各项服务均等化、普及化。
3.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农业专业人口的市民化成本主要包括交通、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养老保险、享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等的费用以及就业培训、就业补助等费用,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分别承担。
4.农业人口市民化对信息技术支撑的需求
农业人口市民化对信息技术支撑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人口动态管理、便捷公共服务获取等方面。
人口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城市各类人口的实时管理,并作为基本信息,与各服务部门共享,以及时准确提供相应服务。
市民化管理系统:针对市民积分制度,实现积分相关指标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保障外来人口市民化的真实、透明、公平。
智能身份证或市民卡:将交通、图书咨询、健身健康管理、医疗等社会服务承载于智能身份证或市民卡,为市民提供普及均等便利的公共服务。
二、投融资机制创新路径
1.设立城镇化政府引导基金和城市发展基金
设立城镇化政府引导基金和城市发展基金,可以较好地缓解地方政府应对伴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财政融资压力。在参与方安排上,城镇化政府引导基金和城市发展基金投资人主要包括公司法人、金融机构和事业单位等机构投资者。在运行模式上,商业银行和城投公司是基金的主要资金募集者,而信托公司则是基金的主要管理者。
2.创新利用PPP等模式支持城镇化建设
创新利用PPP等模式支持城镇化建设。首先,形成市政府资产负债表和第三方机构信用评级机制,实施政府债务全口径预算管理,健全债务偿还机制,保障政府信用和风险控制;其次,编制《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化重点项目引导目录》,明确合作方式、回报预期和运营模式;同时,完善市政公用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保障公私合营项目运行合理性与可持续性。
3.投融资机制创新对信息技术支撑的需求
投融资机制创新对信息技术支撑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政府决策支持平台和项目管理两个领域。
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与预警平台:建立政府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风险预测、防范与决策支持。
PPP项目管理系统:对PPP项目进行规范管理,建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流程、关键环节的监督,保障项目平稳有序、持续推进。
三、行政管理效率提升路径
1.优化行政层级、政府部门及其管理权限分配
以优化行政层级、机构设置、创新运行机制为重点,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城市行政管理模式。首先,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其次,优化组织结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和政府职能定位要求政府放权于市场、放权于社会。第三,规范职权配置。理顺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之间的权力关系,解决政府权力配置的科学化问题。
2.优化行政管理流程,提升行政协同能力
打破原有以各部门职能为中心的“条条式”行政管理模式,梳理、简化、优化行政流程,转变为以满足管理、服务业务需求为中心的“网络式”行政管理模式,这需要政府进行大量的资源共享与业务系统协同应用。
3.行政管理效率对信息技术支撑的需求
行政管理效率对信息技术支撑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政务云应用和行政监督与信息公开等领域。
政务云平台:实现各行政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基于大量的数据资源进行数据分析,为提前预测、高效判断、准确决策提供支撑。
行政监督与信息公开系统:将行政管理工作纳入各项规范中,在政务云平台上执行、记录,通过行政监督系统进行检查监督,通过信息公开实现行政透明与公众监督。
四、体制机制改革路径
1.建立产城融合统筹规划机制
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且相互之间有密切关联,需要改变原来的各领域规划相互独立甚至矛盾的做法,探索围绕产业发展这个新型城镇化建设核心,从技术方法、编制程序、实施管理等方面,进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的机制。
2.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励机制
后发城市新型城镇化过程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办法,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建立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业科技成果、合作社股权等市场化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励机制,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
3.体制机制改革对信息技术支撑的需求
后发城市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对信息技术支撑需求主要集中“多规合一”规划模式支撑和农村土地监管领域。
农村土地监管系统:登记农村土地信息,动态记录产权流转交易信息,监督管理土地使用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