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是风景园林发展基石
众所周知,全球化的进程已完全打破了世界不同地域之间的隔阂、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和交流,一方面,人们可以共享全球化带来的人类文明成果和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使得现代文明呈现单一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全球化下的信息交流使设计师拥有广阔的视角和新锐的观念,也带来思维方式的趋同;全球化促进了地区经济繁荣,但某些方面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生物多样性的日益减少;技术的进步和趋向统一的标准使得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越来越容易,也加速了原有文化景观的削弱以及新的文化景观结构与功能的趋同。
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充斥着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自由度,同时也对风景园林师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维护和构建多样化的园林景观,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风景园林从业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日前,《中国园林》主编王绍增、同济大学教授刘滨谊、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海霞分别对此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王绍增:不要妄图规划整个地球
多样性与统一性是矛盾的两面,但提倡多样性,不是否定统一性,多样和谐,或许是最佳的选择。这里的关键是要理解万事万物(包括规律)都是有条件的。既然没有谁手中掌握绝对的真理,那么为什么还要认为世界只有一条道路、一个样子、一个模式?在人类科技能力已经或者接近了拥有大规模改造自然(包括人自己)的能力时,万一对真理的认识出现问题,一旦执行错了,人类还有反悔的机会吗?由此,只能选择多样性。此外,结合现实实践,人们还必须要对那些妄图统一规划整个地球和整个人类的邪说保持警惕,对已经基本一统化了景观设计界的格式塔理论,也要有清醒的认识。
刘滨谊:院校教学应引入时空思维理念
时间性和时间思维在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解决风景园林多样性的问题,而且时间思维具有承前启后的延续性和先见之明的前瞻性。
目前,现代风景园林专业存在着因时间感丧失、缺乏时间思维导致的规划设计建设问题,这需要从教育工作抓起。而风景园林时间思维教育的基本作用和关键是:树立风景园林时间观,并培养风景园林时间思维的想象力和专业素质,确立以风景园林自然进程为标准的时间价值观,以“自然时间理性”作为风景园林时间思维教育的关键。基于“时间线索”的基础教学和规划课程设想,具体学科应该包括:自然、人文、规划设计3大时间线索,以及规划原理课程、规划课、毕业设计3类规划教学课程清单,相关院校应尝试建立风景园林“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共进的“时空思维”培养模式。
张海霞:植物多样性乃园林理论基础
园林植物是园林中惟一具有生命的要素,园林植物的多样性是园林景观多样性的基础。构建接近自然的园林植物群落,促进园林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和可持续发展,在有限的土地和环境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应该成为园林绿化的理论基础。
植物是毛,地形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说,为了达到植物多样化,就需要在园林规划的时候,人工塑造适合不同植物生存的地形,来形成适应多种植物生存的人工小气候环境。地形设计不仅仅是创造不同空间的手段,也是创造出不同的植物生存环境的手段,比如:湿地、水面、平地、起伏程度、坡度、坡位以及坡向等,它们通过改变肥、土、水、热、光等生态因子对植物群落的生存发挥作用。微地形的起伏就可以创造背、向、阳、阴,加之理水的因素又会出现干和湿之间的差别。此外,时下的植物造景中植物配置模式大多采用“自然式”、“三株一丛”、“五株一群”的零星点缀方式,这是源于传统的自然山水园林的种植设计手法。可事实上,在园林规划中,应适当参照当地自然植物群落生活型谱,利用植物群落结构上的成层、镶嵌、周期性的特点,将植物以群体集中的方式进行种植。因为从景观效应上看,同种个体的相互协作效应及环境效应都大大优于单株及零星的种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