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草原生态 >

统筹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化

时间:2022-09-13 09:36:02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统筹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化

绿色化是绿色发展的升华,是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一场革命,需要全社会的共识。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明确要求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也是我国努力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刚性约束。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生态文明建设呼声日高。

1998年长江全流域洪水后,国家启动了退耕还田、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认识到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2003年6月,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十七大系统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明确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项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绿色发展是一种环境代价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发展,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条件下的发展,是与资源环境“脱钩”的发展,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防治环境污染和修复生态系统,减少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绿色发展最初出现在“十二五”规划中,覆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水利和减灾防灾体系建设等六个领域。

循环发展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重要途径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要求,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力争吃干榨净,物尽其用,目标是改变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资源-产品-废弃”的线性增长模式,按照“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过程耦合”和“资源共享”等关系延伸产业链,形成“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的集约增长模式。

低碳经济是一种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发展,需要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支撑,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的发展,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一场全球革命。低碳发展,要求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汇,本质是不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应对能源生产和消费引起的气候变化,将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有机的统一。三者均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尽可能地节约资源,少投入、高利用、少排放,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净化能力,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绿色经济力求减少污染物排放,也可以促进二氧化碳减排;低碳经济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生产率,也可以起到环境保护的效果,既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减少了废物(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总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均可以通过企业入园、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等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并行不悖,均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用发展的途径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也是我国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绿色化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公众熟悉的绿化或植树造林,从而使群众看得见、感觉到的居住环境有一个根本改变;否则,绿色化就停留在口号上了。治理荒山、水土流失及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等,均有一个过程;目标是“地绿”。第二是传统产业绿色化,重要途径是推进节能、降耗、减排等方面的工作,使生产同样的产品消耗的能源、原材料、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尽可能降下来,或生产同样的产品消耗的资源尽可能少。换言之,以同样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第三是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既可能覆盖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能仅仅是节能环保产业,本质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仅顺应国际潮流,也可以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绿色产业可以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重点,也会形成亮点和特色。《意见》中要求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绿色化是过程,也是结果。生态环境保护、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绿色产业等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结果应当是天蓝水清地绿。

绿色发展涉及的部门众多,应统筹协调,形成合力。转变观念非常重要,迫切需要形成共识;如果一些新的理念不能被基层干部和公众所理解、所熟悉,就可能出现“中央政策出不了中南海”、好的理念不能用于指导实践的结果。因此,应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公众关系,形成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政府要在法律法规、标准标识、市场准入、监督检查等方面发挥作用,创造一个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弥补“市场失效”。企业是发展主体,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国际竞争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绿色化需要公众参与和行动,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用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方式,维持人们的生活,使我们拥有一个低碳的健康生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