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动态 >

坚守孤岛20余年 探索一套生态治污的“梁子湖模式”

时间:2022-09-15 16:36:01 | 来源:光明日报

坚守孤岛20余年 探索一套生态治污的“梁子湖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八成湖泊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湖泊污染怎么治?武汉大学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站长于丹,坚守孤岛23年,探索出一套栽植水草、生态治污的“梁子湖模式”。

于丹对水生植物感兴趣,源于大学毕业时参与的“黄河调研”。学水生物的他被分配了收集和整理标本的工作。鱼、螺等水生动物都能在书上找到相应的参照物,可很多水草却连名字都叫不上来。“那时,我国对水生植物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连参考书都很少。”从那时起,他就立志探寻水生植物世界。

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于丹正带领他的团队编撰《中国水生植物志》,对我国水生植物进行一次完整的梳理和总结,出版一部中国水生植物“字典”。

1992年,35岁的于丹来到武汉大学,开展以“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调查”为课题的博士后研究。

从太湖一路向西,他跑遍长江中下游100多个湖泊,湖泊的污染情况让他痛心不已。

直到梁子湖出现。“没想到武汉近郊还有这样一片纯净的绿水!”望着清澈的梁子湖,他兴奋地在岛上转着圈:“这里就是我建立野外观测基地最合适的地方。”

在一个孤岛上建观测站,谈何容易。渔民陈洪发说:“岛上什么都没有,我们自己都不愿意住那里。于老师却住了下来,而且一住就是23年。”

初上岛,于丹和学生都住在帐篷里。岛上蛇虫鼠蚁很多,晚上睡觉,常常有老鼠在脚边穿梭。有一次,大家正在整理采集来的水草标本,突然一条蛇从帐篷顶上掉下来,学生们吓得动都不敢动,直到于丹找来竹竿把蛇挑走,学生们才松了一口气。

条件艰苦,外出观测,时常随身带着馒头、咸菜。饿了,扯把干芦苇把馒头一烤就是一顿饭。

2005年,梁子湖生态站获批成为国内第一个以水生植物和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的野外站。2007年,于丹所在的生态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站里建起了大大小小400多个水泥实验池,建设了实验楼和宿舍楼,配备了各种精密仪器,还有了专门用于外出考察的汽艇。

条件改善了,于丹更加忘我投入工作,在全国各地采集水生植物标本和珍稀水生植物样本,不远万里带回站里,细心呵护培育种植。濒临灭绝的蓝睡莲,如今只有在梁子湖才能看到。

据统计,生态站共收集水生植物标本近18万份,发现新记录属6个,新记录种50个。全国90%以上的水生植物标本都在这里。生态站建立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数据库,在梁子湖设置300多个监测点,为科学分析湖泊生物群落重建和生态修复等理论提供了依据。

2009年5月至9月,梁子湖大面积出现桃花水母。这种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水生动物的出现,为梁子湖的优质水质作了最生动的说明。

梁子湖的名声走出了国门。2009年,第13届世界湖泊大会在湖北举行。来自各国的湖泊保护专家到梁子湖实地考察后认定:梁子湖流域独特的生态价值和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武汉、湖北、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珍贵湖泊湿地资源。

总结梁子湖的治理经验,于丹提出全国湖泊治理“抓紧治‘小病’,分期治‘重症’,保住‘生态本钱’”的新思路,得到中央领导批示。“一湖一策”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湖泊治理方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