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要害在于保护荒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治国理念,但许多人对生态文明的理解还停留在栽花种草的浅表层面上,其实一些打着生态幌子搞开发的人真在搞生态建设吗?
据《新京报》报道,广西某地的海岸线过去风景优美,水产丰富,生长着中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十年间,多个石场的开采导致海岸线遍布巨坑,大量红树林毁坏,如今,曾美丽如画的县城满目疮痍,粉尘肆虐,居民苦不堪言。
面对新闻图片,我久久不能平静。对此,有人劝我不必故作惊诧,这在当前中国,是一件极普遍的事。事实也如此,但那种对自然界的痛苦而持漠视态度的事件不时在各地重现,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触动了我的神经。
当前我们正在倡导生态文明,各地也在传播“绿色化”的重大治国理念,但何为生态文明和绿色化?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道。要修大楼的人,会说自己是在盖生态小区;要建工厂的人,会说自己在建绿色企业;那些把自然湿地改造成湿地公园的人,会说自己在增加城市的文明水平;那些砍去了天然林种上人工林的人,会说自己在“恢复生态”……
反正,只要你给自己做的任何事,贴上生态文明的标签,就容易拿到批复。而实际上,这些企业,仍旧是污染企业;这些小区,仍旧是高耗能小区;这些湿地公园,其实破坏了鸟类的栖息地;而种下的桉树杉树越多,当地的水源越危机,生物多样性越下降。
也许我们都得从头学起,究竟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
所谓的生态,其实可以理解为“地球上所有生命共同组合成的形态”。一棵树是生命,一粒沙子是生命,阳光雨露空气石头,也有其哲学意义上的“生命”。对人类有益的猪牛马狗是生命,对人类造成威胁的蚊虫蚁蝼也是生命。正在消失的蜜蜂是生命,正在增加的蟑螂当然也是生命。那些尚未被人类起上名字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也都是生命。
现实生活中,对生命的尊重,或者说对生态的正常理解水平,应体现在对“荒凉”的理解水平和保护能力上。其实,生态文明的要害在保护荒凉。
城市化并不是去土壤化、去湿地化、去自然化
大约十年前,一家名牌大学要对湖边的一些小山小湖进行清理,理由是“太荒凉”。当时我颇为愤怒,写下一文提醒校方。一个学校,学生学习和生活在其中,固然需要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的滋养,但对学生们的品德和性情的培养,还需要自然界有意无意的“荒凉感”的滋润。不然,除了大楼,就是大楼,学生的生命得不到一点点一丝丝自然的滋润,学生的生态含量会一低再低,对自然的敬畏从何而来呢?
一座大学需要荒凉感,一个城市也需要荒凉感。如果一个城市,大楼之外的公园,道路之外的空地,只有那么几棵树,只有那么一片草,只有那么一条硬化的河道,那么,这个城市,可以说是没有生态含量的。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没有一点的荒凉感,怎能感受到一点的自然野趣?在城市里,为自然生态系统留出一点点空间,让其天性得到良好而充分的表达,其实是很有必要的。
所谓的城市化,并不是去土壤化,去湿地化,去自然化。如果所有的地面都是水泥,鸟类到哪里去求活。别光顾着种树,护树更重要;别光顾着草,让野花野草自由生长更有意义。
农村也同样需要荒凉感。有人认为,如今好多村庄在消失,村民被合并同类项到城镇,因此,农村有望越来越荒凉。真实情况未必如此。中国的农村,如果你上山,并不难发现鸟网、兽夹和毒药。每一条蛇都可能随时被人捕捉卖到饭店,每一只龟鳖都会被拎起卖到饭店。
天上飞的猛禽,即使不被枪打死,不被网粘住,也可能在其繁殖时,其后代被整窝掏走,卖到富贵人家当宠物。在森林里,稍微值钱一点的兰花、野果、蘑菇、五味子、松子,都有人在采。
水里的青蛙、田螺、泥鳅、黄鳝、甲鱼踪影已越来越难寻,甚至连过去根本没有人在意的龙虱和水生野菜,也被人盯上了。
对于濒临灭绝动植物,越是危机的,越有人要搞到手。丹顶鹤的蛋有人偷;熊猫皮有人买卖;红豆杉、崖柏、流苏树、五小叶槭、小叶黄杨,每天都在被人偷挖盗砍。
由于缺少生态文明的要害在保护荒凉的认知,有的人以为海岸边是“荒凉”的,湿地是“荒凉”的,天然林是“荒凉”的,就随意开挖、填平和炼山开荒;就算是湿地公园,也建起大量亭台楼阁和胡乱种树,以让其不显寂寞。
不管你是好心的设计,还是无意的漠视,或者是故意的折腾,中国的荒凉,就这样被一天天地褫夺,一天天地减少。于是,承载在这荒凉之上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丰富性、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就这样快速地弱化、无情地摊薄、难以遏止地崩溃。
人类失去了生态系统的庇护将很悲惨
如果人类失去了生态系统无私而宽广的庇护,究竟会怎么样?可能没有几个人真正去想。许多人认为,燕子去了,蝴蝶会来;蜜蜂去了,蚂蚁会来;阳光去了,雨水会来。但实际上,当所有的燕子、所有的鸟类都被人类夺走了觅食繁殖之地、休养生息之所,当所有的森林都只剩下桉树等经济林,当所有的城市只有阳台上豢养着几盆鲜花,人类的命运就可想而知。
所以,毁灭了荒凉,就是在毁坏我们自己的生活水平。只有足够荒凉的山,才可能生产出足够甜美的水。只有足够荒凉的森林,才可能生产出足够鲜美的空气。只有足够荒凉的草原,才可能生产出足够的土地。保存了中国的荒凉,我们才可能得到最优质的空气,最活性的水,最健康的土壤,我们才可能看得到真正的星空真正的月亮。
研究红树林的专家知道,红树林是诸多海洋生物尤其是鱼类、龟类、虾蟹非常重要的产卵场和增殖地,同时是一种毁坏容易恢复极艰的树种。如果红树林消失,那么,海洋的鱼类产量将大量下降。红树林还是大海与海岸最好的“缓冲海绵”,如果红树林消失,热带风暴的肆虐度将提升好几级烈度。
环保组织最近做了一次调查,中国渤海、黄海沿岸的“泥质滩涂”,也就是很多人认为最荒凉的地方,由于保护不力和人们对泥滩生态的重要性理解不足,最近二三十年间,已经有至少70%被开发。但研究鸟类的人们知道,这些荒凉之地,恰恰是鸟类迁徙最重要的食堂和驿站。如果没有这些荒凉之地的供养和补给,秋天从北方长途迁徙而来的鸟类,将会因为饥饿和疲惫而大量死亡。
研究海岸风景、研究海岸生态系统的专家更知道,泥滩、沙滩、石崖、土坡,每一处都是大海赠送给大陆最绝色的风景和生态系统。大海与大陆的交汇之处,本该是最美的地方。这里不仅仅有日出、沙滩、海风、椰林,这里更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如果这些海岸被持续糟蹋和毁坏下去,中国的生态文明将丧失最重要的证据和基石。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最严厉的措施,严禁对海岸的滩涂、山地、红树林进行超过5%的开发。也强烈建议中国的环保组织、环保志愿者,对那些毁坏行为发起公益诉讼,让开发者和支持开发的那些部门,付出相应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