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园林 雅士好“静”
文人雅士们,骨子里或多或少是忧国忧民的。当文人的理想、情怀和抱负得到施展时,春风意气,千古流传。反之则解甲归田,寻一处静谧,亭台楼榭,将家国情怀融入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在“理想国”里琴棋书画,倒也别有一番情趣。现在看来,后者的生活选择,倒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新都区新繁古镇的西北,就隐藏着这样一座静谧的唐代古典园林,也记录了一代名相李德裕的起伏人生。
雅士好“静”
小小园林藏家国情怀
和众多坐落于江南一代的园林相比,东湖显得尤为“静”。即使在周末,也很难见到旅行团和大批的游客。上周末,经过一段颠簸车程后,记者在一条长长的透露着古典风雅味道的巷子门口移步向前,大约走了五十米开外的样子,猛然间抬头,恍然已到园门入口处。门口处把守大门的两个石狮子一左一右,坐落于门口的桥墩之上。
移步往里,静得让人甚至有点窒息。进门后,护城河引水形成的湖正面相对,湖内的荷叶漫无边际地疯长着,中间的荷叶上星星点点地盛开着几朵荷花。顺着导游的指引望去,不远处玲珑剔透的假山上,花草繁杂、苔藓斑驳,咫尺山林,却又不能直行到达,移步换景的玄妙之处彰显无遗。
在很多古建筑学者看来,东湖的静,更多的是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尤其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强调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哲学密切相连。唐时,部分文人崇尚玄学,贵无主静,虚静恬淡,清静无为,从而寄情山水,寻求一处静谧之地,远离政治纷争,将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深藏,转而投向大自然的怀抱,也算是一种解脱。对于有着二度登相位的李德裕而言,其中被贬之年月的内心斗争与苦楚,或许只能在静谧之夜诉说与这园林听。
实则,除了李德裕外,深藏情怀于东湖的雅士、士大夫们并不在少数。北宋天圣五年王安石之父王益出任新繁知县、新都学者梅挚、新文化运动活跃人士吴虞,都曾在此寻求过静谧,借诗词歌赋抒发内心无法施展的政治抱负。而如今东湖内的“三贤堂”,还供奉着李德裕、王益、梅挚三人的雕塑,游览时分,清风忽来,万籁俱寂,好像瞬间将记者带回到一如流连的昔日岁月光年。
历经沧桑
品味千年园林独特风情
东湖有今日之规模,除李德裕初期主持修建成东湖古建筑群外,还历经宋、元、明、清不断地修葺。
如今的东湖内,楼、台、亭、阁就有20余座,多为开敞的木式结构,悬山或歇山顶,颜色都较为朴素,基本实现了唐代传统皇家园林和川西园林建筑风格特点的融合。在公园里面,有一大一小两处古池塘,池塘之间以溪流相通,大点的因其形状类似砚台而名曰“砚湖”,稍小一点的叫“万花池”。现在正值夏日,池内繁花盛开,花香扑鼻,自园林东向西漫步可路过两处池塘到达月波廊,长约百丈,如折叠屏风,沿湖而立,午夜时分,有情调者游玩东湖,月影波波,可尽收眼底。
记者在园内漫步时,一度被形形色色的廊所震惊,整个园林,几乎被曲廊、长廊所连接起来。附近的居民,空闲时分,也会来廊檐下坐,抑或捧本书品味墨香,抑或情侣挽臂而坐,说些情话。自然,碰到几个懂古建筑的游客,一起品味下偏安一隅的唐代园林,定会有另一种风情。
“如果从李德裕时期算起,东湖公园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历史。”导游的一席话,将记者从品味的陶醉中唤醒。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园林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那些历史人物的存在,历经沧桑的东湖才显得别具一格。找个周末,携三两好友,徜徉其中,品味千年前大唐王朝的风雅和一代名相的起伏人生,定会别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