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环境的“天花板”硬起来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实施,“天花板”这个原来的建筑学术语成为社会热词。目前,日益增加的资源、能源消耗给我们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土壤污染、水污染、各类污染物排放等环境问题凸显。特别是水污染治理形势严峻,雾霾问题引起国人高度关注。可以说,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触及生态、资源、能源、环境的天花板。生态文明建设正面临天花板的强烈约束。
一是资源能源的天花板。能源、资源的消耗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要素,生态环境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支撑GDP增长,但如果再沿袭传统的路子走下去,未来将难以承受资源、环境、安全诸多方面的压力。而且,从长期看,决定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科技进步和转型创新。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正确对待资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努力探索与构建契合自身发展特点、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追求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二是环境污染的天花板。当前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受损,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过大,“弦”绷得越来越紧。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中一个很难避免的现象,但如果忽视污染问题,不着眼于长远防范,民众的健康就难以得到保障,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是政策激励的天花板。近年来,环境价格、投资、金融、税收等政策工具发挥了关键作用。受当前各种因素影响和限制,大范围的环境质量没有得到全面改善,人民群众的环境健康诉求得不到满足,一些政策手段已面临瓶颈,继续提价、大幅增加投入等遇到天花板。
四是工程治理的天花板。应该说,过去的末端治理贡献巨大,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基本上都依靠末端治理来完成。随着治污力度的加大,环境治理的各种成本处在上升通道,但是治污的边际效益在下降,包括人工、药剂等费用上涨很快,治污的“地板”在抬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靠什么?别无他途,只能加快改革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资金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式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让生态环境的天花板硬起来。
加快生态立法。要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向依法治理转变。其实,找出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并不复杂。我们对生态环境的本底可以说基本上有底数,导致污染的源头已经得到解析。铁腕治理还须铁规先行。要以新环保法实施为契机,加大对环境违法者的打击力度,有效震慑环境违法行为。
推进机制改革。改革是永恒的追求。生态文明建设承担着为其他领域探索新经验、提供新示范的重大使命。国家已经将深化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改革作为重要内容,提出要完善资源有偿使用、环境损害赔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制度,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健全评价考核、奖惩、责任追究等机制,加强资源环境领域法制建设。要加快推进第三方治理,从主要依赖财政资金来推动工作,向善于撬动、利用社会资金来推动发展转变。
设定控制闸门。要科学论证重大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和区域、行业发展规划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资源需求和消耗,以此来预测和设定区域发展的最高限值,进而作为各类区域、行业的规划环评及项目环评的前置条件和重要依据,从源头控制污染产生和环境损害。
促使消耗下降。加快能源结构转变,限制新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适当调减雾霾严重地区和能耗大省的能耗增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减少资源浪费。依靠环境技术进步和加快环境产品开发,坚持走低碳经济、注重绿色发展之路。
强化责任追究。完善资源环境目标责任制,对各地的执行情况要现场进行评价考核,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实行差别化的考核机制,大幅增加资源、环境、生态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要约谈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并实行区域限批,限制其新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对于造成资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领导干部,要予以终身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