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不复再现万里长 破坏严重保护刻不容缓
有首广为传颂的歌曲唱道: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然而这一壮阔豪情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只能重现在我们的心里,因为黄河水时有断流,万里长城也不复再现万里长,不仅大面积破坏严重,而且其中三成已经消失。
万里长城早在2004年就被列为全球100处濒危遗产名单,近日有媒体根据最新调查报道,长城墙体保存状况不容乐观,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一般的只有约20%,消失的比例为30%。万里长城缩水为千里长城,让炎黄子孙情何以堪。
万里长城的损毁有天灾的原因,更多则是人祸的因素。譬如上世纪80年代以前,沿线居民“靠长城吃长城”,直接从长城墙体上就地取材,土长城取土,砖、石长城直接拆除取材,用来盖房子、垒猪圈,更有的直接在长城上开路、种地,在长城下挖窑洞。80年代以后则是商业大潮的侵袭、发展的魔法,长城砖成了收藏新宠,各种旅游开发以及“野长城”探险都造成难以磨灭的创伤。与自然破坏比起来,人为破坏更严重。自然的破坏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需要漫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通过人为的干预,通过修补和抢救可以把破坏控制在最小程度,但人为破坏往往是毁灭性的。
今天,关外有形的敌人消失了,然而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长城热”背后却是长城保护的阵阵寒意,最为热闹的大概要属管理权之争。譬如金山岭和司马台两地管理部门互殴轰动一时。与争做李白杜甫甚至潘金莲家乡一样,一些地方“向钱看”的保护和无序发展观更是一种破坏,以开发为名——长城变成了摇钱树,随意打扮、格调全无。近些年有的地方把上千年的土长城就地推倒,并在原址建起了和八达岭一样的砖长城……此类“保护性拆除”可谓暴殄天物。
尽管有《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但是面对战线如此之长的保护其实力有不逮。长城保护一直流于一种“小众情怀”,是少数长城管理者、专家和志愿者的事业,远远还没有成为全民意识。这种“到此一游”式的尴尬是“中国式保护”“中国式旅游”永远的痛。只有专业的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再加上充足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最终吸引全民共同参与,才能形成一个保护长城的完善体系。
如歌中所唱,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内外是故乡。长城保护是对文化故乡的敬意,也是提醒我们,要让文化之根真正扎根于每个人的血肉之中。以我们的血肉筑起长城保护的“新长城”已然刻不容缓。如此,万里长城才能永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