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力争建成“国家生态市”
朋友圈中“晒蓝天”的照片花样百出,“成都蓝”一度被称为“刷屏蓝”。今年《四川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激励暂行办法》开始试行,一季度成都因空气质量改善获得省级财政24.11万元的奖励。其实,今年成都还将发生一件“环保大事件”,即力争建成“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市”到底是什么?成都创建工作对市民有什么影响?创建进展如何?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突破?昨日,成都晚报专访市环保局及环保专家为您解惑。
垃圾往哪儿丢
也与创建生态市有关
早在2007年,成都就启动了国家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编写。2012年,《成都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成都要在2015年力争建成“国家生态市”。
什么是国家生态市?环保部《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给出了答案,包括“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设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全市80%的县(含县级市)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命名”等5个基本条件,还有“单位GDP能耗≤0.9吨标煤/万元”“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城市化水平≥55%”等18项建成指标(注:完整的建成指标共有19项,但成都不涉及“集中供暖”相关考核),内容覆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大领域。
市环保局主要负责人透露,成都已于2005年建成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而国家生态市可以说是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升级版”。在省环科院高级工程师罗孟华看来,成都建设国家生态市不仅要完成写在纸面上的一系列“硬指标”,还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国家生态市的指标体系给成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比如,现阶段单位GDP能耗要降到什么程度才相对合理,政府在创建国家生态市这个抓手的推动下,就会在设定经济目标时将其考虑在内。
另一方面,成都国家生态市的建设中很多具体举措都是民生工程,触角直抵每位市民的日常生活。比如,要达到地表水的环境质量标准,就必须先关闭排污口,而污水的处理,除了需要企业采取净化措施,还需要政府建设管网将水引到污水处理厂去,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再如,中心城区建设公共绿地,有利于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甚至对市民去哪里散步、健身等生活习惯产生影响;而郊区(市)县要创建国家生态县,就必须先有至少80%的乡镇建成国家生态乡镇,国家生态乡镇的考核又细化到了行政村,对垃圾、污水、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改善措施都作了要求。可以说,市民去哪儿散步、垃圾往哪儿丢,都与创建生态市有关。
“目前在全国范围,已建成国家生态市的省会城市只有南京,若成都今年内创建成功,有望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国家生态市。”罗孟华说。
13个区(市)县
建成“国家生态县(区)”
成都的国家生态市建设进展如何?全市各区(市)县创建“国家生态县”的进度是最为可视化的参考,目前已有13个区(市)县通过考核验收,其中郊区(市)县12个,中心城区1个。
据罗孟华介绍,国家生态县的考核指标是针对有涉农乡镇或生态用地50%以上的区(市)县制定的,成都的中心城区因不符合这些基础条件而不在考核范围。也就是说,14个郊区(市)县中有12个建成国家生态县,成都就获得了申请国家生态市验收的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5个中心城区也主动借力国家生态县创建,推进辖区生态文明建设。四川省根据成都中心城区生态本底调研情况,专门制定了一套省级生态市验收指标。目前,锦江区已通过验收,并获得环保部认可,成为中西部特大中心城市首个主城区国家生态区。
空气质量和水环境
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昨日,成都晚报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目前成都的建设情况已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考核指标,预计将在今年9月至10月之间接受环保部专家组考核验收。
这是否意味着成都生态环境质量已足够优秀?市环保局主要负责人坦言,成都的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虽然近两年空气质量持续好转,但还可以做得更优,让住在市区的市民更多地看到“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美景。
水环境方面,按照“水十条”的要求,2020年长江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但以2014年的数据来看,成都岷江、沱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为65.4%。目前,成都正在对照国家标准制定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方案中目标部分还会将标准提高,花更大力气改善成都水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