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草原生态 >

探析我国森林公园解说系统的构建之路

时间:2022-11-08 19:36:03 |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探析我国森林公园解说系统的构建之路

福建森林博物馆

每个森林公园都是环境教育的“大课堂”,每种类型的植物、动物、空气和水都是“活”的教材,要把这些丰富的生态资源成功转化为环境教育资源,必须具备系统高效的环境解说系统作为媒介和支撑。因此,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认真研究和提高我国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的层次水平,既重要又迫切。

三大困境凸显森林公园环境解说教育缺失

环境解说起源于美国和欧洲的国家公园,1871年,生活和工作于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附近的JohnMuir最先使用解说(Interpretation)一词。但直到1950年后才引起普遍重视,逐渐成为国家公园、景区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开始系统深入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普通旅游景区相比,森林公园是以大面积森林资源为基础的一个森林地域,所以具有旅游资源以自然生态为主,占地面积更广阔、路网布局更复杂,区内动植物资源更丰富等特点,这些都对环境解说系统开发提出更高要求。

环境教育是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的灵魂和目标,是公园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部分森林公园在道路标识系统、植物解说牌示系统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观光旅游层次上,在目标设定、内容设计、媒介设置三大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首先,在目标设定上,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甚少深入研究森林公园与其他景区发展旅游的异同点,简单地把森林公园作为普通景区来经营,并没有真正把环境教育摆在森林公园发展的核心位置,更谈不上围绕环境教育的目标,制定相应的准则和行为,导致森林公园建设的基本方向发生偏离;其次,在内容设计上,由于我国多数森林公园的解说系统缺乏对森林生态文化的深入发掘,未充分体现区域的特点,甚至有些森林公园的解说系统内容很不规范,导致出现动植物标识错误、拉丁文没有用斜体等低级错误;第三,在媒介设置上,国内森林公园的解说媒介单一,解说设施粗糙,明显无法满足游客多样性、灵活性需求。

由于发展目标和方向的偏离,服务供给及需求的缺失,极大制约了森林公园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不能充分发挥森林公园在弘扬生态文明、加强公众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森林公园的景观破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

四大瓶颈制约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开发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笔者认为,上述环节的缺失,反映了当前国内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建设开发面临的深层瓶颈,即认识瓶颈、理论瓶颈、人才瓶颈和资金瓶颈。

从认识瓶颈上分析,在宏观层面,社会对在森林公园开展环境解说和环境教育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使环境解说开展受到影响;在中观层面,有关主管部门没有出台具体的法律规章,对森林公园解说系统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也没有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对森林公园解说系统建设提供规范化的管理和支持,导致森林公园环境教育解说系统成为“软要求”,在实践中无法强制推广;在微观层面,大多数森林公园仍是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主体,广大经营管理者必须集中精力考虑森林公园的生存和发展,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在先,保护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在后,缺乏建设高水平环境解说系统的内在动力。

我国对环境教育和环境解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尚未形成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无法系统有效地指导包括森林公园在内的各生态旅游景区建立起基于环境教育功能的完善的环境解说系统。

作为环境解说的先行者,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从1953年起设立解说长官一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完善专业的解说服务体系,并带动了与其紧密相联的解说学科、解说行业的蓬勃发展。反观我国大陆地区,解说教育仍没有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没有登上“大雅之堂”。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解说课程基本处于空白阶段,仅有少量的导游培训和环境教育类文献中略有涉及,根本无法满足各类生态旅游区开展环境教育的需求。

环境解说系统开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投入大,且经济效益不直接,所以只能依赖森林公园自身筹资建设,有条件地区可以争取到部分政府投入。但由于国内大多数森林公园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自身造血功能薄弱,各级政府用于民生福利的资金也非常有限,只能有选择性地重点投入、重点建设。这是造成当前国内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建设停滞不前的最重要原因,同类现象在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其他生态旅游景区也普遍存在。

12下一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