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天福湿地公园克服不利条件因地制宜保护生物多样性
江苏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一片生机盎然。汤亚平/摄
从江苏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出发,工作人员戴小华开着电瓶车开始了一天的科研监测。穿过沿沪大道,进入一条小路,近处是稻田和果园,远处是苏式的石桥和民居。
在天福湿地公园的生态保育区内,河道已经贯通形成自循环,以河岸线为基础,向外拓展10米~30米范围,种植了生态防护林,一只只牛背鹭会从这棵树上飞到那棵树上。如果没有穿过沿沪大道,没有听见高铁驶过的声音,仅仅就看看管理处所在的桥苑公园,也许看不出天福湿地公园与其他湿地公园的区别。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建设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显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更大的勇气。
不一样的湿地公园
道路穿插,却不影响生物迁徙
京沪高铁、沪宁铁路、沿沪大道和正在建设的沪通铁路,将8平方公里的天福湿地公园分割成了井字形。
道路交通将生态环境破碎化,这样的地方能被称作湿地公园吗?这样的疑问在天福湿地公园申报国家湿地公园时,就受到了大多数评委的质疑。
回忆起当时申报的情景,天福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卓亮依旧记忆犹新:“以往所见的湿地公园,可能水面比较大,环境非常好,但我们的湿地公园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特别是公路、铁路的建设会影响动物迁徙的廊道,这样对湿地公园的物种,尤其是苏南区域的原生乡土物种都有可能造成很大影响。”
可是目前国家在建设高铁、公路等基础工程时,会有很多地方出现生态环境的破碎化。“对于这样的破碎化,我们又该如何通过生态化的手段将影响降到最低呢?”卓亮说道。
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天福湿地公园特别对于生物迁徙的廊道做了设计。据卓亮介绍,由于新建沪通铁路隔断了保育区和其他功能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清除工程区内的植物,建成后土地裸露,动物迁移缺少庇护。所以公园建议在铁路高架下恢复低矮灌木林,既不影响铁路安全,又可以构建生物廊道,为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迁移提供迁徙通道。
作为除云南红河湿地公园以外的第二家水稻田湿地公园,天福湿地公园最终获得了评委们的支持。2013年底,天福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这种前瞻性的思路,这种敢于尝试的勇气,并不是在申报国家湿地公园时的灵光一现。早在2006年昆山市花桥经济开发区进行总体规划时,就明确要将天福湿地公园所在的8平方公里土地进行保护,而这片区域占花桥经济开发区总面积的1/6。
打开谷歌地图,利用卫星图像查看天福湿地公园的位置,它的四周被众多蓝色屋顶的区域包围着,这些区域都是工业集中区。2012年,花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将整个天福湿地公园所在地的总体规划又做了一个调整,希望将原先的生态涵养区再提升一步变成国家级的湿地公园,而这一步提升也体现了管委会本身的决心和勇气。
“当时,花桥经济开发区的住宅用地,最高拍卖价是每亩600余万元,8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1.2万亩地,它的价值之高可想而知。在2012年时能拒绝这样的经济诱惑,把它变成生态保护区,尤其是国家湿地公园,是需要政府下很大的决心的。”卓亮告诉记者。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