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打造“大兰山”生态休闲景区群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同样,每个兰州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只属于自己的兰山。这座融合了诸多文化、风景元素的城南第一高峰,在历经过去绿化生态建设、近年山地生态公园开发的历史阶段后,正在谋求一次华美的转身——城市“主景墙”、“生态绿肺”、“休闲天堂”或将是未来兰山新的标签,而“山瞰城景、城观山色”可能成为未来城市的典型景观。
扩大现有面积——
打造兰州生态休闲型景区
根据市政府日前研究通过的《兰州市大兰山生态旅游景区总体规划》(2016—2030),在西与七里河区、东与榆中县接壤的城关区南侧山麓总面积约为45.1平方公里范围内,我市将集中构建“环城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成为集中展示大兰山自然生态修复保育、市民休闲游览和特色文化体验等主导功能的兰州生态休闲型景区。
大兰山是祁连山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余脉,目前的风景资源被划分为两个大类、八个中类,计100个景源。其中,自然资源占28%、人文资源约占72%,风景资源以建筑、园景与名胜遗址为主,占各类资源的56%。城关区政府对大兰山生态景区中101个景源进行评价后,得出景区无特级景源,一级景源4个,二级景源13个,三级景源34个,四级景源16个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了在规划期内计划每年增补生态用地53公顷,提高植被覆盖率2%。至规划期末,生态用地面积达到3011公顷,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同时强化生态型景区项目策划与实施,力争在目前100万人次的基础上达到年游客量500万人次的目标。
赋予三个定位——
先期为城市保育“生态绿肺”
记者了解到,《规划》为未来的大兰山赋予了三个定位。首先是成为兰州城关南部生态屏障,通过严格控制南山城市建设,以建设生态绿化带为基础,以山地公园和森林公园为重点;
强化本地特色植被种植、调整种植结构和模式,形成森林景观风貌的同时,强化人工输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以及节水型设施等水生态设施建设,使之成为兰州中心城区的“城市生态绿肺”。
其次是建设成为兰州市民休闲游赏、体育健身的首选目的地,通过发挥大兰山生态景区自然优势,打造大兰山生态景观区城市观景公园、体育公园等项目,引导居民上山,开展户外休闲、山地健身、冬季运动;以发展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山庄经济、休闲游乐等为主题,发展星级农家乐、民俗风情村等项目,不断完善景区游步道、绿道等慢行系统及标识系统的建设,使之成为城关区及周边居民短途郊游的“市民休闲天堂”。
第三个定位是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展现兰州独特历史文化的文化展示区,依托大兰山生态景区兼具儒家、陇上、红色等多重文化属性的优势,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休闲等项目,并以民俗村落为载体,建设融自然风情、民俗和民族文化等为一体的兰山特色街村。此外,推进综合休闲、特色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标志性人工园林景观区,成为向东吸引内地、向西面向丝路的西北着名“旅游度假胜地”。
按照大兰山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目标,近期将围绕“打基础”,进行生态修复和培育,完善乔、灌、草植被生态系统,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启动三台阁、营盘岭和将军山核心景区项目建设,规划中期形成较为完善的景区绿色交通系统,远期力争打造5A级景区,成为丝绸之路的精品节点。
规划三大核心景区——
建设文化、军事、山地运动体验项目
这其中,生态景区又被划分为金城龙脊人文休闲片和将军山生态休闲片两大主题功能片区。金城龙脊人文休闲片对现有华夏第一长廊做主题景观的提升,以刘伯温斩龙脉传说为缘起,深入开发观光、文化休闲等功能;将军山生态休闲片主要完善城区生态安全体系,不断发展生态休闲、户外健身、养老康复、山地体验等功能。
整体空间景观被分为三大部分,在城关区以南面山一侧的生态景观改造区,形成“山瞰城景,城观山色”的主体景观;生态修复区主要包括皋兰山、卓家沟、将军岭等;生态景观建设区主要包括伏龙坪、五泉山公园、三台阁、民族梁、营盘岭以及桃树坪等特色人文风貌保护区。
三大核心景区中,围绕三台阁、华夏第一长廊和民族梁等为主题,打造文化、观光、民俗休闲功能一体的华夏文明传承精品示范区。主导功能以道教、佛教为主题特色,建设集儒道和生态文化于一体的华夏文化苑主题公园,以及高端庄园酒店等。
营盘岭核心景区规划依托当地生态环境和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集文化体验、商务休闲、生态观光、康体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主题型综合旅游景区。主导功能具体包括红色纪念、军事体验、公共服务、生态观光、温泉度假和民俗文化六个片区,建设的项目包括兰州红色文化旅游中心,青少年军训基地、射击场、情景战场等。
将军山核心景区则是游人进行生态体验、观光的开放性基地,主要展示森林演替、兰山绿化历史和建设成就等,该处规划将自然景观与农牧生产相结合,发展以畜牧、种植、观光为特色的休闲农业,并配套建设民宿区及景观植物园、生态游乐场、山地运动馆等。
形成三环路网布局——
观光小火车带您一小时“狂游”各景区
围绕整体定位和项目建设,《规划》提出在大兰山建设外环机动车行道,中环景区游览专线,内环休闲景观绿道、登山健身步道和山地自行车道为主的道路网总体布局,实现10分钟景点切换、20分钟景区切换、30分钟登高望远、40分钟景区互通、50分钟景区游览,并计划设置6个机动车出入口和6个非机动车出入口,其中将新增伏龙坪西、卓家口、东站、桃树坪等机动车出入口,在南山路、101省道东侧各设置3个步行出入口。
景区交通方式除了车行、自行车、步行、索道之外,还有山地小火车项目,规划沿景区山体面城区一侧铺设钢轨,开通“民族村一营盘岭一将军山”的“V”字型山地观光小火车,1小时乘车贯穿三大核心景区,各景区隔离设置特色火车站。
在典型景观规划方面,《规划》提出选择五泉山、中华第一长廊、三台阁、气象科技园、罗汉山、将军山等为“山瞰城景”观景点,可全方位地观察城市风貌;规划选择东方红广场、五泉天桥、兰州火车站、兰州水车博览园、太清宫、兰州大学等,以及金昌南路、皋兰路、平凉路、天水路、嘉峪关路等作为“城观山色”观景点的观景通廊,通过主要干道视觉轴线观察大兰山。
最终在这一《规划》引领下,使大兰山成为城市天然的生态屏障和城市“主景墙”、“调色板”,使绿色装扮的大兰山与川流不息的黄河在“动”、“静”之间形成一幅天然的画卷,构成独具风采、壮丽雄浑、兰州独有的“大山城”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