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生态稳步前行 重现水乡美景
水清、岸绿的大塘河
浙江省慈溪市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上海、杭州、宁波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111.56亿元,位列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五位、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第一位、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七位。
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飞跃的同时,慈溪市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为缓解这种压力,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慈溪市委、市政府相继作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生态市建设等重大战略决策,于2004年颁布实施《慈溪生态市建设规划》。生态建设中,慈溪市先后获得省卫生城市、中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江省生态市、省文明市、省森林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2015年6月顺利通过省环保模范城市验收,生态建设硕果累累,亮点纷呈。
城市河道环境得到修复
为改善城区河道水质状况,慈溪市在实施“引水环通、河道疏浚、污水管网铺设、污染源治理、河道两岸违章整治”等工程的基础上,又投入约665万元,全力开展城河生态修复。
城河生态修复工程采取景观浮岛、净化浮岛、沉箱(筐)和湿地种植的方式,种养去污能力强、观赏价值高的水生植物,在美化水域景观的同时,削减水体中富含的氮、磷等有害物质,净化水体。城河生态修复河道总长17036米,水面面积21.21万平方米,种植水生植物68400平方米,放养螺、蚌、鱼等水生动物9060千克,布设悬挂式生物膜软性载体4500平方米,布置漂浮湿地浮体和人工水草为主的生物膜2500平方米。
通过几年努力,城河整治逐现成效。水体流动通道得到扩展,河道过流能力和区域水环境质量极大提升,水质明显改善。同时,河道的防洪蓄水能力得到提高,抵御洪涝灾害能力有所增强。
如今,水清、岸绿的大塘河、浒山江已经成为慈溪市区的新风景,在风景优美的城市河道边散步闲聊成为慈溪市民的一种生活休闲新方式。
境外引水缓解缺水现状
针对水资源匮乏实际,近年来,慈溪市实施了曹娥江等境外引水工程,着力从根本上解决严重缺水的现状。
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由八塘横江拓疏工程和三塘横江拓疏工程两部分组成,工程总投资4.29亿元,共拓疏河道26公里,建造跨江桥梁22座、水系节制闸1座、配套桥闸42座、泵站7座、涵洞22座,沿江建成机耕路54.16公里并进行绿化。
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是浙东引水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被列为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重点工程,目前已基本建成,使曹娥江水总引水流量达到35立方米/秒,年引水量达2.4亿方左右,为西水东送提供了重要通道,有效缓解了慈溪市资源性缺水的现状,同时,还增加了河道蓄水量约335万方,增强了防洪排涝及抗旱能力,改善了区域河网水环境,提升了河网水质。
“河长制”实现三级全覆盖
为切实改善河道生态环境质量,2011年年初开始,慈溪市决定建立河道“河长”责任制,市级河道由一名市级领导担任“河长”,二、三类河道分别由所在镇、村相关负责人担任“河长”,“河长”主要负责河道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至2013年年底,慈溪市基本实现了市、镇、村三级“河长”管理全覆盖。
“河长制”按照“清源头、管入口、通脉络、修内功、出重拳”的总体思路,通过“十大专项行动”(截污纳管、工业企业污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河道清理清淤、清水环通、河道水生态修复、饮用水水源保护、治水工程建设、联合执法),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使慈溪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出成效、见实效。
2014年,慈溪市“河长制”相关制度又得到深化和完善,以34条市级“河长”河道为重点,采用“一张地图、一本台帐、一张公示牌、一套整治方案、一个电子信
息系统”的“五个一”管理办法,严格落实“河长”单位周末巡河制度和市级“河长”河道月通报制度。同时,对全市201条“三河”实行河长精细化管理,全部制订一河一策,建立台帐。
通过“河长制”新法治水,慈溪市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平原河网再现水清鱼跃水乡美景。
污水治理形成三大体系
慈溪市自1989年启动实施污水治理工程,建成了教场山污水处理厂(一期6000吨/日)和中心城区污水管网工程,教场山污水处理厂经几次扩建规模达到8万吨/日。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