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开发生态湿地游 有效利用加强保护
博鳌湿地位于万泉河和南海交汇处,因其罕见的海洋湿地地貌,吸引着省内外的游客纷纷前来。
这个异军突起的湿地景区,只是海南岛丰富美丽的湿地资源的冰山一角。海南的湿地何以如此引人入胜?湿地保护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和隐忧?为做好保护工作,在开发建设中做了哪些探索和努力,效果如何?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编者按
湿地和旅游一直息息相关。一方面,旅游需要湿地,游客喜欢游泳、日光浴、划船、跳水、潜水、垂钓、观赏鸟类及其他野生生物,而滨海区、湖泊、河流和红树林等一些湿地可为游客提供这样的场所。另一方面,湿地需要旅游,旅游收入能为湿地资源保护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研究表明,游客对湿地自然状况的期望值和旅游引起的环境问题会促进政府对湿地进行保护和管理。
因此,湿地开展生态旅游,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积极保护,还可以对游客进行生动的环境教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多年来,海南省在保护湿地资源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湿地旅游,并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同类地区参考借鉴。
保护水和湿地生态系统。禁止侵占自然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已侵占的要限期予以恢复。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
保护海洋生态。加大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滨海湿地、河口和海湾典型生态系统。
——摘自《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第二十八条
1现状
湿地资源丰富
开发潜力巨大
春和景明、踏青乍兴,澄迈新开辟的南渡江中游湿地景区、红树湾湿地公园等新旅游路线吸引了众多游客。游客们泛舟南渡江碧波、赏江上赛龙舟、品农家饭菜。生态湿地游风生水起,成为澄迈新增的火爆景点。
在海南,还有很多这样的潜力湿地景区,除了耳熟能详的海口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景区、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和天涯海角、松涛水库等,还包括日前的湿地“新秀”羊山湿地、三沙等。
随着羊山湿地城市公园带由“蓝图”变为现实,海南的旅行社已经迫不及待地等着开辟新旅游线路。“这一带湿地旅游开发的潜力很大。”专门开发海口一日游的海南万众假日旅行社总经理郭炬说。
“海南的湿地生态旅游优势明显。其湿地区域差异显著、生态环境优美、水质清澈、生物多样性丰富,景观价值极高,这使得全省有很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周祖光认为,海南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问题
机构设置滞后
保护管理堪忧
“海洋湿地平衡的打破,主要在于人类不合理的、超强度的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例如,对沿海湿地的围垦必然改变海岸形态,降低海岸线的曲折度,危机红树林等生物资源,造成海洋生态湿地环境的破坏。海洋湿地破坏又必然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这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一个信号。”海南省海洋生物保护协会负责人李雾雪客观真实地道出了海南湿地保护长期以来的种种忧患。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强认为,海洋环境空间的不适当利用,致使海域污染的发生和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
海南省大部分湿地分布在沿海区域,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威胁,所以滥捕滥挖、水产养殖、沿海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人为的活动,都给湿地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
同时,放眼全省来看,部分自然保护区机构设置的滞后性也存在着“说不出的尴尬”。据了解,海南大部分的市县级保护区连正式的管理机构都没有,甚至部分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都是由相关职能部门兼管。
著名的海南省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也仅仅有5个人。“一旦遇到突发状况,人手少,面对那么大面积的保护区,跑都跑不过来。”管理处有关责任人感慨道。
这反映的是部分湿地区域保护管理建设、保护力度与湿地资源之间不对称的矛盾问题。“这是一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东方市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说,连日常的管护工作都吃力,更谈不上开展科研、宣教、湿地监测等活动。自然保护区只能停留在自然保护上,而这种“尴尬处境”普遍存在于市县级的自然保护区中。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