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原网
您的位置:首页 >森林资源 >

山西晋城市加快推进丹河生态修复工程

时间:2022-11-25 13:36:09 | 来源:中国环境保护部

山西晋城市加快推进丹河生态修复工程

丹河是晋城市境内第二大河流,流域面积2931平方公里,流域内四个县(市、区)共计35个乡镇、168万人,有各类旅游资源20余处。曾经,丹河两岸企业云集、人口密布,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她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纳污河”。2001年,晋城市确立了“治丹保沁”防治战略,在启动工业点源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的基础上,实施了河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昔日脏水横流、垃圾遍地的丹河如今除污见清、碧波再现。

河道治理,守住“净”的底线

丹河流域是晋城市重要的经济带,沿岸企业多达200余家,全市60%以上的GDP产值皆源于此。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仅丹河流域高平段就有化工、煤炭、冶铸、建材等重点污染企业32家,构成了丹河沿线巨大的污染源。据国家环保部2000年底监测报告表明,丹河监测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严重超标,已经丧失了水体功能。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整治修复,还丹河以碧水清波。

始自2006年。晋城市环保部门对丹河沿岸企业实施了综合治理和总量控制,对流域内的32家重点污染企业分别采取了关、停、并、转、限期治理等措施,有效控制减少了污染源,实现了达标排放。

在企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高平市政府于2006年集中力量实施了丹河“双清”工程,对境内丹河全线47公里河道分五个战区全部进行清淤、清障,对新庄、牛庄段“U”字型河道裁弯取直,不但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而且新造耕地数百亩。2007开始,启动了双清、绿化、打坝、治理、综合治理五场战役,春季植树造林、秋冬整治打坝、汛前清淤清障、治污贯彻始终……

“几年下来,累计清淤清障217公里,新打河坝112公里,修复河坝21.8公里。丹河河道景象大为改观,基本达到了‘水清、岸绿、行洪通畅、坝墙齐整’的要求,部分河流重现碧水清波。”高平市水务局水资办主任李育文介绍说。

与此同时,高平市还先后投资4800余万元,对全市20座小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累计增加库容150万立方米左右,对周边地下水和河道水系起到了补充调蓄作用,增强了丹河的自净能力,守住了“净”的底线。

治污解毒,保护“清”的品质

“丹河流域污染源主要为工业点源和城镇生活源两类。丹河上游在高平市境内除汛期外基流量很小,河床主要是污水径流,为保护丹河水质,治污解毒尤为重要。”李育文介绍道。

为此,地处丹河上游的高平市先是对丹河两岸的煤炭、化工等企业实行达标排放。接着,又在市区北端南王庄,投资1300万元,建设了一座占地100亩的丹河人工湿地工程,日可净化污水8000吨。

“湿地需要处理的来水多为生活污水、雨水及煤矿井下水,成分相对较为单一。经过湿地平流植物净化,可使丹河上游来水达到三类水质标准。”李育文介绍,经过净化的水主要用于高平市区丹河下游10万余平方米的景观生态工程用水。

沿着丹河源头小会沟一路向南,只见河道内碧水淙淙,青鱼游弋;两岸边绿柳成荫,芳草依依,真的是风光无限。

与此同时,投资3000万元的高平污水处理厂开始正常运作,市区的3万吨生活污水经处理达到国家一级B标准。随着上游来水的好转,任庄水库再也不是藏污纳垢之所,恢复至四类水标准,每逢节假日,游泳垂钓者众多。

2006年,巴公工业废水处理厂、晋煤集团生活污水处理厂也相继建成投运,每天处理工业和生活污水量达4万吨。可是,由于任庄水库拦截,丹河中游几乎无净水补充,加之污染时间久、程度重,丹河水已失去自净能力。

为进一步改善丹河生态环境,2006年市政府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的意见》,决定建设丹河人工湿地工程。2008年开工建设的丹河人工湿地工程一期工程全面完成,成为全国最大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工程,其中垂直流人工湿地315亩、表面流人工湿地475亩,形成了790亩的植物长廊和26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日处理污水8万吨。

“丹河人工湿地是无动力净化水质,通过化学、生物的方法来吸收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质。虽然占地面积大,但构筑物简单,几乎不含复杂的污水处理设施,费用低廉,非常符合当前的低碳理念。”市环保局人工湿地管理处负责人李四团告诉记者,经过人工湿地净化处理,丹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由劣Ⅴ类水质提升到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郭壁饮用水源地得到重点保护,东焦河水库蓄水发电功能得到保障,珏山景区和龙门景区游客增加。

作为丹河人工湿地处理工程的有机延伸,巴公河人工湿地生态治理工程也正在加紧建设中,该工程位于泽州县高都镇南社村,占地面积206亩,建成后日处理污水3万吨,预计今年年底将建成投运。

目前,丹河流域已有97台套工业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在运行。为提升现有污水处理能力,我市还计划建设高平河西人工湿地工程,高都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白水河金匠污水处理厂、镇源污水处理厂等,逐步实现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

生态建设,彰显“景”的效益

经过持续不断的生态建设,丹河地表水体基本达到了功能要求,水环境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不仅为上游流域经济建设腾出了容量空间,还极大地提升了龙门景区、青莲寺、珏山等沿河旅游景点的品质。

在距市区12公里处的晋张路丹河桥旁,一座风貌别致的小洋楼傍水而建,被绿意包裹,山庄主人马麦壮以水为轴搞旅游,修建了丹河绿野休闲山庄,靠卖景挣钱。下河乘船游览,只见丹河两岸群峰似涛、山色如黛,丹河大桥、珏山胜景、青莲古寺、浮山秀峰一一映入眼帘,好一幅生态美景的百里画卷。

距山庄不远的河西村,丹河支流白洋泉河流经崇山峻岭在此处汇聚,村民尚利云因势利导,修建了白洋泉渔场,一个个梯级排列的鱼塘里,肥硕的虹鳟、金鳟结队畅游,鱼塘旁,二层楼房依山就势而建,尚利云夫妇的“农家乐”办得红红火火。

沿丹河逆流而上,位于高平市马村镇境内的饮马河是丹河的一条支流,马村镇投资3000余万元对饮马河河道进行了整治,并在饮马河畔建成了两个生态公园,在沿河各村建立了大小不一的小游园。镇里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生态的保护和开发不仅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也成为我们发展和招商引资的一张好牌。”

特别是在丹河由西北向东南贯穿高平市区的椭圆形流域内,大大小小依河而建的游园,犹如镶嵌在绿色绸带上的颗颗明珠。

“在高平市区内,依丹河而建的各类游园少说也有几十个,主要是方便市民亲水、爱水,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高平市住建局绿化科科员崔凤鸣告诉记者。

在位于凤和村南的凤和园内,小径通幽、草色青青。游园紧挨河岸,亲水平台上,不少老人和孩童或垂钓,或玩乐嬉戏。

“前不久,我们开展了小游园公开征名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热心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踊跃参与,经评选,最终确定了5个小游园名称,分别是:丹河公园、迎宾园、怡宾园、凤和园、康怡园。”崔凤鸣兴致勃勃地说。

为提高植物成活率,尽早发挥景观效益,高平市住建部门在景观绿化工程中,以乔木为主,目前已完成各类大小乔木种植1300余株,花灌木种植20000余株,各色大小乔木、花灌木、宿根花卉在各个游园中争奇斗艳,吸引了游人驻足观望。

随着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丹河正在恢复昔日鱼虾嬉戏、水草依依的景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